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祛邪扶正、防病治病的一种疗法。
(一)特点
1.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
2.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
3.药物组方多采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
4.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毛垠、斑蟊、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捣碎或研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若将药物贴敷于涌泉穴,通过足部吸收或刺激足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足心疗法、脚心疗法或涌泉疗法。
(二)作用原理及特征
腧穴敷贴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药物经皮肤吸收,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三)适应范围
本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症。
1.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风湿性关节炎;
3.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
4.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
5.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
6.遗精、阳萎;
7.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
8.牙痛、口疮;
9.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
10.用于防病保健。
问题与展望
穴贴给药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最早见于《素问》。清代名医徐灵胎云:“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在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记载“病在外者贴敷局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通过近10年的文献研究不难发现,目前穴位贴敷疗法仍然被广泛地研究与应用。中医的经络学说是中药透皮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经络腧穴具有对药物的外敏性、放大性、储存性和整体调节性,中药透皮治疗的选穴方法有其本身特点和规律性,正确地选择透皮治疗的腧穴,直接影响疗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①实验方法不规范,研究多未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多为经验方,多为前后自身对照,对照组选用非公认药物及方法;治疗组多为多种疗法,不能充分说明穴位贴敷的治疗作用;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②穴位选择不规范,同种疾病选用不同穴位或选穴太多。③方药选择不规范,多为自拟方,穴贴制备复杂,生物利用度低,疗效易受制备效果的影响,且重复性差。④近年来对哮喘、中风、肝胆病以及癌症的实验研究有所发展,但其他疾病的实验研究较临床研究有所滞后。⑤对穴贴副作用及药物的副作用系统研究较少。
笔者建议今后研究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进行,选择公认的药物及疗法进行对照研究;采用统一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及规范选穴及统一药物治疗;实验研究应在远期疗效及作用机理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制作工艺,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提取及吸收技术,提高穴贴的临床疗效。逐渐优化成为中医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之一。
作者:刘涌涛副主任中医师,医院新技术中心主任,肿瘤科副主任,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中西医肿瘤与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石志超教授,现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临床治疗专长: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中医妇科、胃肠病、过敏性鼻炎、哮喘、中医皮肤科、男科、肾病、肝病、肝硬化、风湿等。
刘通强,主治中医师,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国家级名医李铁教授。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颠的危害盖博士盖百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