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整合医学与其他医学的异同点
1.整合医学与全科医学(GeneralPractitionerMedicine,GPM)有相同性,但更有不同性。全科医学强调的是一个医生掌握多种本领,一专多能,但这个能只是一般的能力,是建立在现有基本理论和普通实践基础上的。相当于A+B+C=和,而整合医学强调的是各种最先进知识理论和最有效实践经验有机的科学的整合,相当于A×B×C=积,前者是数的增加,系常人能为;而后者是质的飞跃,需能人所负。说通俗一点,好比专科医生A会擦浓的红药水,专科医生B会擦浓的蓝药水,而相当于全科医生的C既会擦红药水,也会擦蓝药水,但他所擦的红和蓝的药水都要比A和B医生的淡一些。而相当于整合医学的D医生则是将A和B医生擦的浓的红药水和蓝药水加以整合,成为既浓又兼有红蓝两种药水功能或作用的绿药水,即“绿出于红蓝而胜于红蓝。”
2.整合医学与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TLM)有相同点但更有不同点。后者是将人们在基础医学理论研究中的发现及时用到临床诊疗中,去检验其有否价值。所得结果再回到基础研究中去完善或改进,通过不断的循环往复,最终使在基础研究中的发现及时地造福于人类健康。
3.整合医学与国外倡导的“互补医学或另类医学”(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CAM)不同,后者是用西方医学为主流的观点来看待所有其他非主流医学,是一派带有轻视和排异他派的观点。
4.整合医学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有相同处更有不同处。后者是以证据为基础,理性地选择各种医学诊疗手段中的一个或数个疗效最佳的、副作用最小的方式进行诊疗,这是以一个群体获得的证据或百分比为基础的。整合医学是代表人类健康和疾病认识的集大成;是将从整体及其各因素之间发现的理论整体与人体整体、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各因素之间疾病诊断预防中的经验整体进行相互对比、相互分析,两个整体共同作用、相互整合,从中找出最符合、最适合人体健康及疾病诊疗的最佳状态、最佳方案,从而实现最佳效果,由此逐渐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5.整合医学与精准医学(PrecisionMedicine,PSM)有相同处更有不同处。年1月20日,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出了“精准医学(PrecisionMedicine)”计划,呼吁美国要增加医学研究经费,推动个体化基因组学研究,依据个人基因信息为癌症及其他疾病患者制定个体医疗方案。1月30日奥巴马正式推出“精确医学计划”,提议在财年向该计划投入2.15亿美元,以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精准医学”简单来说就是指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人特征量体裁衣式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它是由“个性化医疗”联合最新的遗传检测技术发展而来。精准医学的短期目标:癌症治疗。精准医学的长远目标:健康管理。精准医学计划的第二部分是将加大科研进步,从而提升对疾病风险评估、疾病机制把握以及许多疾病最佳治疗方案的预测,这对扩大精准医学在健康和卫生保健等诸多领域带来益处。该计划将鼓励和支持新一代的科学家开发创造性的新方法来检测、测量和分析范围广泛的生物医学信息--包括分子、基因、细胞、临床、行为、生理和环境参数。这使得未来许多可能的应用会涌现我们的脑海:今天的血液计数可能被数以百计的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普查所被取代;医疗移动设备可实现实时提供监测血糖、血压和心脏节律等方面的数据;基因型可能会揭示特定的基因变异,从而为特定的疾病提供保护;对粪便的取样可识别导致肥胖的肠道微生物。另外,血液检测也可检测出癌症早期出现或复发的肿瘤细胞或肿瘤DNA。尽管精准医学将更具个性化,但是它仍不能取代现有肿瘤学中成功的领域--预防、诊断、筛选有效方法和治疗。精准医学能提供一个强大的框架方案,加快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明显的是遗传疾病和传染病领域,在其他疾病和环境响应中也已获得积极反馈。这也是整合医学防治并重的整体观的体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教授
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要特别重视整合医学提出的概念要准确,要限制其内涵和外延。当然这个概念和涉及的范围也是需要不断修改、修正和完善的,可以讨论,可以争论,也可以见仁见智。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人的特别是医学科技工作者的观点转变,使其认识整合医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其知道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绝对不是机体一种基因、一类细胞或者一个器官在发生变化。由于机体有强大的调节保护机制,可能是整个人体各系统都在发生功能和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发展和转归又与周围环境、饮食习惯、甚至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所以诊疗疾病必须综合考虑。另一方面,又不能全盘否定医学分科的重要性,在现在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专科医生还有其在治疗效率或精准性方面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综上所述,医学从合到分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分不是不好,只能到一定程度。分得太细、分得太散,最终不仅说明不了生命的真谛或人体的本质,而且容易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容易出现只见树木甚至树叶、不见森林的现象。医学需要整合,整合的结果就是整合医学,就是还器官为病人,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从事整合医学的学科医院的医疗全部都能完成;同理,从事整合医学的医生不是要把所有医生的工作全部都能胜任。但这样的学科这样的医生必须懂得,他们必须利用整合医学的概念和实践来治疗他正在治疗的病人。他们所诊断和治疗的病人不仅要比别的医生诊疗的病人,而且还比自己过去诊疗的病人生存率要更高,生存时间要更长,生活质量要更好。这就是对整合医学的要求,这就是对从事整合医学医务人员的要求。
整合医学——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向(一)
整合医学——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向(二)
整合医学——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向(三)
整合医学——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向(四)
(连载5期完)
医院血液内科简介
医院血液内科成立于年2月,是武威市重点学科,是我市一家专治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溶血性贫血及其他各类型贫血性疾病、急慢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友病、脾功能亢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纤维化、骨髓坏死、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血液寄生虫病等造血与血液系统疾病、淋巴网状系统疾病的专业科室。学科建设规模、学术技术水平属甘肃省先进水平。
科室有住院部专科病区、门诊、百级层流病房与骨髓移植病区、血液病中心实验室、细胞生物治疗中心5部分。住院部病区固定病床58张。现有医护人员28人。其中正高职2人,副高职2人,中职7人,初职17人。其中临床医生8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有2人为血液病专业硕士研究生),护理人员17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理师4人、护师10人、护士2人),实验室医技师3人(主任检验技师1人,诊断医师1人,检验技师1人)。科室拥有设备:CMIS型细胞医学图像分析2套,OLYMPUS—CX31、CX41、BX41生物显微镜各1台,国产普通光学显微镜2台,磁化光量子血液治疗仪1台,全自动凝血分析仪1台,心电监护设施4台,可控式电子输液泵4个,无菌层流病床2张,升降式采骨髓床1张,化疗药配送中心1个,专用采骨髓室1个。年接诊住院病人余人次,血液病中心实验室年签发骨髓血细胞形态学报告余份,专科门诊量2万余人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医院医院血液内科与血液病研究所(天津血研所、北京血研所、上海血研所)进修血液病专业,现已形成了一支带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预防及健康教育等全面发展的专业队伍。
科室开展多部位骨髓穿刺术,骨髓活检术;细胞化学染色,骨髓血细胞形态学分析,骨髓病理学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寿命测定;溶血实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白细胞分离术、血小板分离术、红细胞分离术、红细胞置换与血浆置换、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SICC);分子靶向治疗血液肿瘤病;CIK细胞(免疫性T细胞、NK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技术;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等多项新技术、新业务。与北京海思特医学检验中心(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分子医学中心)、广州·西安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联合开展流式细胞术免疫学分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检测,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融合基因定性定量检测、JAK2/VF等突变基因检测、DNA-IgH基因重排检测,FISH检测,T细胞亚群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测定;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测定。粒细胞与红细胞CD55、CD59评估。环孢霉素、麻醉药等血药浓度检测。并承医院及凉州区、天祝县、古浪县、民勤县和周边金昌市、永昌县、内蒙古阿左旗、阿右旗、医院的血液病专科病人会诊工作。近年科内在《中华血液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医院学报》、《中医药学报》、《兰州大学学报》、《中医研究》、《中华护理杂志》、《疑难病杂志》、《甘肃医药》、《甘肃护理》等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4篇;科室主持完成科研成果10项,分别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甘肃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武威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年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1项。血液内科年获医院核心医疗制度知识竞赛优胜集体二等奖。年护理部获医院星级护士站。年、年获医院先进集体奖。年、年、年连续三年病历展评获医院内科系第一名。
医院血液医院血液内科、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血液内科、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血液内科、医院血液内科建立常年咨询交流与双向转诊关系。
科主任潘铭为二级主任医师,现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武威市医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医学会血液学会常委,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会常委,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甘肃省抗癌协会理事,甘肃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甘肃省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甘肃省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西医结合专业评委、血液病专业评委;《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兰州大学、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甘肃省中医师承教育第一、二、三批市级指导老师。武威市十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武威市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威市血液病专业质量控质中心主任、专家组长。武威市血液病研究治疗中心主任。
地点与联系方式:
住院部17楼血液内科
医生办公室,
护士站,
主任办公室,
副主任办公室。
门诊二楼一诊区血液内科诊室。
赞赏所得50%属作者稿酬
赞赏
人赞赏
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渶濂藉尰闄?鍖椾含鍝墍鍖婚櫌娌荤櫧鐧滈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