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作为正式概念于年提出,历经发展,正值青春年华,风光无限好!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比之为医学实践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纽约时报》誉之为“八十个震荡世界的伟大思想之一”;《华盛顿邮报》称之为“医学史上又一最杰出成就,将会彻底改变21世纪医学模式”。赞誉之辞,不禁令人感慨,真是了不起!
沾上循证,似乎就立刻高大上起来!
但是循证究竟是怎样的庐山真面目?
大家先来see一see
经验思维VS循证思维
Oh,MyGod,循证这么麻烦!
Yes,noteasy!循证是基于“证据”说话的,推翻了太多的推断、直觉与假设。正是“循证医学”弥补了经验医学模式的不足!
那么,证据从何而来?
这还要从一个偶然的机会说起,某个医生发现X物质可以缓解Y病,后来几个医生可能也有了类似的发现。再后来有前辈像模像样地做了一些临床试验,发现X物质可以缓解Y病;这个试验后来不断被同行重复出来,于是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原来X物质是治疗Y病的“良药”。
这个观点逐渐深入人心,最终被写入指南和教科书,成为证据。其实,很多证据来自于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升华。
难道,做一项临床试验,就可以获得证据了?
非也,证据哪有这么随意?
世界那么大,单个研究的结论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说服力可能较弱,当然要持怀疑态度,再多看一些研究吧!
有趣的是,您可能会发现有20项研究都在验证一个问题,10项说无效,10项说有效!
头疼的事情又来了……那到底结论是怎样呢?我们该根据哪一个结论来指导工作呢?
OMG!好难选择啊?
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做选择题?为什么不把这些看起来相似试验的数据合并在一起呢?
某些临床试验是针对同一类疾病、同种治疗手段而开展的,由于人和人之间具有的差异性,由于试验设计以及试验环境的差异性,我们不可能找到绝对相同的两个研究,并且质量上良莠不齐,结论互相矛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研究间可以存在大小不等的相似性。当在不同时间、地点或由不同研究者所进行的试验具有相当的相似性时,合并它们就是合理的------这就是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R)或Meta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
既然系统评价/meta-分析是合并分析,所有的原始证据都可以合并吗?
您还需要明白,原始证据并非都是“优生优育”!
原始研究的证据也分质量好坏,是“优证”?还是“劣证”?甚至是伪证?
怎样从众多已发表的原始文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证据?
必须要说,筛选原始研究,必须采用规范化流程,经过严格的评价,质量过关,对若干“优证”进行精炼,才能制作新证据。打个比方,想做一锅美味的火锅,就必须挑选质量上乘的食材;英文有一句俗语,叫做“garbagein,garbageout”,翻译为“垃圾进,垃圾出”,意思是说,合并前的证据如果是垃圾,合并后的证据也是垃圾。
可见,一双循证的火眼金睛必不可少!合并前对证据的筛选、质量评定必须慎重,合并以后的结果才会有意义!
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结果作为循证医学证据,说服力自然大大提升!Meta-分析在权威的循证医学国际组织Cochrane协作网的定义中,是所谓的“最高级别”的临床证据,被认为是制定指南以及指导临床实践进行诊疗决策最重要的科学依据。(毕竟,系统评价/meta-分析是集体智慧)
系统评价/meta-分析与指南有很大的渊源吗?
那是肯定的!
临床实践指南是基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证据和平衡了不同干预措施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指南有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等级,从而达到证据的临床转化。
后语:
循证医学的事儿,大致可分为两件:
①.严格制作证据,检索当前全部相关内容的研究,检索时要尽量保证查询全面,为下一步制作系统评价提供全面的资料。严格评价检索到的研究,纳入数据时宁缺毋滥,最后再进行综合评定。
②.合理使用证据,检索出当前的最佳证据运用到临床。通过检索当前诊疗最佳证据,结合当前的情况和经验,将其作为参考应用到患者身上,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期内容为创证之路(制作证据)
预告下期内容为用证之路(使用证据)
供稿:循证护理组
编辑:俞海丹
审核: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