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6日,在西安举行的第十届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陈香美、吴以岭,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艾力克·皮特森教授等国内外权威中西医专家围绕中医药重大理论原创——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展开深入学术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微循环障碍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加重的核心机制,防治心脑血管病就要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国内外权威中西医专家齐聚大会,共同探讨血管病变防治新成果。(主办方供图)在开幕式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致表示,吴以岭院士团队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用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中医药治疗慢病的疗效,用基础研究现代科学的方法去阐释为什么有效,为慢病防治提供了中西医结合方案,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公认,对减少我国卫生经济压力和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陈香美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主办方供图)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艾力克·皮特森教授强调,通心络胶囊是一种复方中药,既往开展了很多动物实验、体外实验、临床试验,证明了该药在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疗效,可以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的心肌无复流、再灌注损伤,缩小心梗面积。由中医院杨跃进教授主持完成的“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例循证研究”是一个高标准的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过程非常严谨,结果证实通心络是一个非常安全有效的药物,可显著改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减少心源性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方面效果显著。该研究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期待通心络研究能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和人群。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艾力克·皮特森教授在会上作主旨报告。(主办方供图)微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都是微血管损伤,同时微血管病变是全身系统性病变,在心脑糖肾这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目前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国际医学界临床治疗的难题。吴以岭院士在会上作题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学术报告。(主办方供图)面对微血管病变这一难题,吴以岭院士带领科研团队依托两项国家“项目”,完成了“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从微血管角度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途径。该研究分别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曾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围绕微血管病变这样一个国际性难题,结合心、脑、糖这些重大疾病,在中医学术理论上做出了重大的创新。”吴以岭院士团队溯源探流,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认为脉络是从血脉分支而出,运行血液,渗灌濡养全身的网络系统,包括了小血管、微血管、微循环;并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揭示了脉络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运用营卫理论分析多年来治疗血管病变的首方剂,其组方完全符合调营卫气血的用药规律,创新中药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的组方就体现了这一学术思想。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糖)肾临床重大疾病共性机制相关实验证实,通络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是治疗心、脑、(糖)肾重大疾病共性机制。因为保护了微血管,就改善了心、脑、肾的微循环的组织血流灌注,保护组织细胞,改善脏器功能,从而减轻临床病情。吴以岭院士说:“我们围绕三个通络治疗心血管病的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开展了大量研究。通心络胶囊可保护缺血心肌微血管,保护心肌灌注单元和心肌细胞,保护脑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血脑屏障,保护神经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也能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保护缺血性心肌微血管;芪苈强心胶囊是治疗慢性心衰的药物,同样可以保护缺血心肌微血管,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张运院士在会上作题为《通心络抗动脉粥样硬化新机制》的学术报告。(主办方供图)创立“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脉络学说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中医血脉理论的论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坚持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原则,系统整理历代医家关于血脉及脉络理论的相关论述,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多学科知识对其科学内涵加以诠释,提出新的理论假说,以“源于临床、基础研究、指导临床”和“整体设计、分部求证、系统整合、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发挥气血相关的脉络学说理论特色,围绕血管病变的共性病变环节和微血管损伤的共性发病机制,阐明了血管病变的病理演变和通络药物干预的效应规律,通过数据汇总分析将假说上升为理论,建立了对血管病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脉络学说,提高了血管病变,尤其是微血管病变的治疗水平。围绕“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国家“”计划专家组称,该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杨叁平)编辑:于江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gnjg/8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