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医学概念
医学核心
医学条件
医学类别
医学创始
国内机构

刘洋教授以表观免疫治疗为切口,探寻免疫联

肿瘤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探索是“后免疫治疗时代”的重要课题。在近期召开的“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年白血病·淋巴瘤高峰论坛”中,医院生物治疗科刘洋教授带来了题为“表观免疫治疗——从初试到再探索”的精彩报告,系统分享了所在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创新探索之路。

从免疫治疗到表观免疫治疗,寻找增敏增效“黄金CP”

免疫治疗革新了肿瘤治疗格局。“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肿瘤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的主要发现者,足见其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血液系统肿瘤领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是两大类主要的免疫疗法。

聚焦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探索和应用,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和挑战,包括单药有效率偏低、如何逆转耐药、冷肿瘤向热肿瘤的转化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策略之一即是寻找免疫治疗的最佳“拍档”。基于此,医院韩为东教授10余年来带领团队进行了表观免疫治疗(Epi-immunotherapy)的创新探索,将表观遗传学干预与免疫治疗相结合,实现对免疫治疗的增敏增效。

从临床问题回溯基础机制,“Epi-immune”概念应运而生

●临床研究发现地西他滨可逆转化疗耐药

年,韩为东教授团队在将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DNMTi)地西他滨与化疗联合治疗多种实体瘤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地西他滨对化疗有良好的增敏作用和逆转耐药效果。地西他滨是经典的DNA去甲基化药物,而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三大机制之一。

这一研究发现启发了后续对地西他滨潜在价值的系统性探索。年国际表观遗传学大会上,韩为东教授团队提出了“表观免疫(Epi-immune)”的概念。

●体外研究显示DNA去甲基化可激活T细胞

年,韩为东教授团队发表的一项体外研究显示,地西他滨可增强外周T细胞活性,由此提示其或许能够影响免疫治疗。同年,Cell子刊TrendsinMolecularMedicine发表的述评“Cell-IntrinsicBarriersofTCell-BasedImmunotherapy”一文中提出,表观遗传学改变可能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的主要机制,通过表观机制干预可能再次激活“耗竭”的T细胞,进一步支持了韩为东教授团队的这一设想。

年Cell发表的体外研究结果揭示,地西他滨可逆转T细胞过度“耗竭”导致的PD-1抑制剂耐药。随后,韩为东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小样本观察性临床研究,显示地西他滨联合PD-1单抗(DP方案)治疗可加速和增强肿瘤患者体内免疫反应,提示其可能会提高免疫治疗疗效。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获益,“Epi-immunotherapy”循证之路

●“初试牛刀露锋芒”:DP方案大幅提高CR率

基于前期的基础研究发现和临床初步探索,年,韩为东教授团队开始了逐步递进的前瞻性临床试验。霍奇金淋巴瘤(HL)对免疫治疗高度敏感,难治/复发性(R/R)HL也是很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药上市的“敲门砖”,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的客观缓解率(ORR)很高,但完全缓解(CR)率并不理想(早期临床研究显示,单药CR率20%左右),且部分患者会原发或继发性耐药。

因此,韩为东教授团队设计了一项地西他滨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R/RHL的单中心对照Ⅱ期临床研究,以此验证地西他滨的增效“实力”。

结果显示,PD-1单抗初治队列中,地西他滨+卡瑞利珠单抗组(42例)CR率高达71%,较卡瑞利珠单抗单药组(19例)(32%)提升了一倍多,且持续缓解时间(DOR)和无进展生存(PFS)均优势显著,两组曲线早期、持续、大幅分离;PD-1单抗耐药队列(25例)中,地西他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ORR和CR率也分别达52%和28%,令人鼓舞,提示联合地西他滨可克服PD-1单抗耐药;联合治疗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

该研究成果于年荣登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认可;TheLancetOncology同期发表评论文章,专家评价该方案是对免疫治疗的一项有益创新。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版)》中,该方案也被新增为R/R经典型HL的推荐治疗方案。

此后,韩为东教授团队将DP方案用于肺癌等实体瘤的后线治疗,同样显示了出色的抗肿瘤活性。

●扩展研究更显实力:患者远期生存显著获益

鉴于地西他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PD-1单抗初治的R/RHL高达71%的CR率、展现出可期的治愈潜力,韩为东教授团队进一步设计了一系列扩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逐步验证该方案的近期有效性和远期生存获益,包括验证其治愈效能。

年3月和4月,多中心Ⅱ期研究的生存数据分别公布在著名期刊ClinicalCancerResearch和JournalforImmunoTherapyofCancer。中位随访36个月,PD-1单抗初治队列地西他滨+卡瑞利珠单抗组患者中位PFS接近3年(35个月),较卡瑞利珠单抗单药组(15个月)延长了近20个月;PD-1单抗耐药队列中位PFS也长达21个月。

那么,长期CR的患者是否可以停药?数据显示,获得CR的R/RHL患者经1年维持治疗(采用原方案)后停药,中位随访10个月(最长停药时间41个月),地西他滨+卡瑞利珠单抗组复发率仅为13.1%,进一步显示了治愈希望。

从DP到DCP/D-CART,“Epi-immunotherapy”的体系拓展

●加法探索:DCP有效逆转DP耐药

对于未能从DP方案中获得CR的患者,后期耐药难以避免。那么,耐药后如何有效接力治疗?

回归到“Epi-immune”的本质,除了DNA甲基化以外,组蛋白乙酰化也是表观遗传学的主要机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与DNMTi之间存在多种协同作用机制,可共同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

近期,韩为东教授团队的基础研究表明,组蛋白乙酰化也可能影响免疫治疗耐药。由此,研究团队尝试在DP方案基础上增加HDACi西达本胺(DCP方案),观察其是否能有效克服DP耐药。

初期的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DP方案进展的R/RHL患者采用DCP方案治疗后,ORR高达93%,CR率达43%;研究数据在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中报道。

扩大样本量后的最新结果显示,ORR和CR率仍保持不变。相关的临床研究目前仍在持续开展中,更新数据值得期待。

●更多组合:D-CART前景可期

DP方案已确证了地西他滨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增敏增效,那么,对于血液系统肿瘤另一大重磅免疫疗法——CAR-T是否也有同样的作用呢?

韩为东教授团队年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的研究显示,在CD19/CD20CAR-T制备期间加入地西他滨可显著提高CAR-T活性。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回顾韩为东教授带领团队走过的表观免疫治疗探索之路,刘洋教授在讲题最后指出,从临床问题到基础研究、再从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获益,从DP方案到DCP、D-CART方案,“Epi-immunotherapy”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体系也在不断拓展,这一创新思路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去了获益希望。未来探索步伐仍将继续,让我们共同期待!

*本文根据“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年白血病·淋巴瘤高峰论坛”学术交流内容综合整理

专家介绍

刘洋

中国人民医院

血液学硕士,肿瘤学博士,中国人民医院生物治疗科副主任医师。

医院学会细胞研究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专注于淋巴瘤、肝胆胰肿瘤的免疫和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工作。

在JCO,BLOOD,CCR等杂志报道CAR-T、表观免疫治疗等临床研究数据,2种治疗方案写入《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年参编国内首部《CAR-T细胞治疗NHL毒副作用临床管理路径指导原则》。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论文15篇,单篇最高IF:32.9,累计IF.5;拥有国家专利2项;承担以及参与国家、省部、军队课题多项;参与编撰专著3部。年被人民网评选“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优秀典范”;曾获医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及全军会议发言多次获报告优秀论文奖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gnjg/8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