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science
蒲慕明: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施一公: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Baltim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
张毅:
张毅在丹尼实验室留下的另一个传说,是他曾两个星期没回家连轴转,一口气纯化了一个蛋白质的复合体,“而从头到尾把这项工作按部就班地做,可能也要一个月”。
后来,朱冰还专程问过张毅这是不是真的,“他总是否认,说这个夸张了——回家洗个澡还是有的”。
颜宁:
大多科学家对时间的付出是巨大的,所以希望在科研领域有所成就就要做好付出大量时间的准备。在清华的工作期间,颜宁每天差不多能有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如果在攻坚阶段,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点。而她的团队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则平均在12小时。
张如范:
年,有长达半年的时间,我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却得不到任何进展。我常常在三更半夜的时候跑到东主楼前的小树林里面徘徊散步,寻找原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个时候,我还给自己写一首小词来鼓励自己,叫做《苏幕遮-科研小生记事》
读文献,做实验,夜以继日,双颊洒热汗。暂将此身献科研,学海无涯,长途路漫漫。
常失败,淡然看,苦中有乐,悲喜何须念。磨剑尚需待十年,这才几时?继续埋头干!
就是靠着这样的坚韧与努力,在魏飞老师的指导下,我终于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科研突破,比如做出了世界最长的碳纳米管,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宏观尺度的超润滑现象等,并因此获得了四项国际会议大奖等多种荣誉和奖励。
本文转至:science
本平台重点推荐:
医药加在线公开课:
如何提高外泌体纯度?如何探索生物标记物的奥秘?
拥有组织切片,你离发表高水平论文还缺啥?
利用荧光蛋白的生物传感器---自噬(线粒体自噬)可视化生物传感器—Keima-Red
人群队列研究(cohortstudy)方法探讨
医药加线下学习班:
第六期循证医学与Meta分析学习班通知!(西安班,10.14-15号)
第五期非编码RNA技术与研究策略培训班通知!(西安班,10.14-15号)
第七期循证医学与Meta分析学习班通知!(昆明班,10.21-22号)
第六期非编码RNA技术与研究策略培训班通知!(昆明班10.21-22号)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范例培训班(上海,10.28-10.29号)
科研资源下载:
细胞、分子生物学、蛋白检测技术实验高清视频教程下载!
最新整理的国自然基金申请资料全集,来这里下载!
PubMed本地化平台,速度更快,数据更全,全文最全,还有SCI期刊导航
医学文献全文免费下载(Windows电脑版升级)
生物统计,医学统计软件ppt及课程视频下载!
附着体CPISPR技术,80%以上的编辑效率,值得推荐!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