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11-13日,由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办,医院协办的第十五次全国妇科肿瘤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华南卵巢癌高峰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来自海内外超过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超豪华的阵容为参会的医生们带来精彩不断的学术盛宴。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谢幸教授和副主任委员刘继红教授主持,郞景和院士、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马丁教授和前任主任委员沈铿教授、中华医学会金大鹏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李国营秘书长、中山大学颜光美副校长以及医院徐瑞华院长到场并致辞。
另外,22年前曾带领中山医院首次协助中华医学会举办了第4次全国暨国际妇科肿瘤学术会议,我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岭南派”杰出代表、医院妇科老主任——李孟达教授,也应邀出席本次会议,再次见证这一妇瘤界的盛事。
会议历时3天,与会者逾千人,规模达历史新高。内容丰富前沿、形式多样新颖,气氛热烈活跃,讲者严谨,听者认真,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
两位主持人的别样风采(谢幸、刘继红)
郎景和院士讲话
医院李孟达教授
主任委员马丁教授讲话
前任主任委员沈铿教授讲话
中华医学会金大鹏副会长讲话
广东省医学会李国营秘书长讲话
中山大学颜光美副校长讲话
医院徐瑞华院长讲话
本次会议为了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让参会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妇科肿瘤前沿及最新进展,采用了专题专场的形式在2个分会场同时进行讲座及发言,并穿插了辩论专场、午餐会、卫星会、病例讨论等多元化内容。
云山论剑,高手对决
3月12日上午,在华南卵巢癌高峰论坛会场迎来本次大会最激动人心的辩论环节。由医院姚书忠教授和向阳、梁志清、刘开江及曲芃芃教授等专家组成的正方,与医院刘继红教授和谢幸、孔北华、崔恒、吴小华、吴鸣教授等专家组成的反方,围绕“腹腔镜探查在晚期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的作用”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群儒舌战,悬河滔滔
首先,正方队长姚书忠教授通过列举大量临床试验数据及引用文献综述,清晰地陈述了正方的论点:1、腹腔镜探查可对肿瘤播散情况有所了解,使术者更为自信;2、可尽量避免不满意减灭术;3、探查后可尽快行新辅助化疗;4、可取得组织明确病理诊断。
紧接着反方队长刘继红教授从容亮剑,针锋相对,同样用循证医学证据将对方观点个个击破:1、腹腔镜探查并不能准确判断能否满意减灭;2、腹腔镜探查存在一定的风险;3、腹腔镜探查的微创性可被无创的预测方法替代。
刘教授睿智幽默的演讲引来会场阵阵热烈的掌声及笑声。双方辩手分别就各自立场展开激烈的辩论,台上各位专家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妙语连珠,时而言辞犀利、时而风趣幽默,台下高朋满座、全情投入,时而拍手叫好,时而哄堂大笑。激烈的对决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会场座无虚席,许多人坐到了走道的台阶上,会场后方更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大家热情高涨,对这种别开生面的会议模式和严谨实用的学术内容赞不绝口。
辩论两方势均力敌,不相伯仲,最后由主持人李孟达教授和沈铿教授作“结案陈词”。虽胜负难分,但正如郎景和院士曾为华南卵巢癌高峰论坛之题词“论剑岂在高下,意境定非天外”所言,辩论的目的不在于胜负,而在于引发大家的思考,为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治疗策略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路。这项由医院妇科刘继红教授创立的品牌学术活动,又一次在全国妇科肿瘤界的学术舞台上大放光彩,延续了其精品的品质。
辩论现场,座无虚席
互动交流,共商难题
本次大会的两场疑难病例讨论均设在晚上进行,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家参与的积极性。3月11日晚,第一场病医院的杨佳欣教授带来一例特殊类型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病例,以及来自美国FloridaHospitalOrlando的Holloway教授分享了一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肾静脉水平淋巴结切除的病例,让大家大开眼界。
3月12日晚,第二场病例讨论医院刘继红教授精选了两个复杂且具争议性的复发卵巢癌病例,妇科肿瘤“岭南派”师徒二人李孟达教授和刘继红教授带领大家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探讨了铂耐药型复发性卵巢癌及难治性卵巢癌的诊治策略,鼓励大家在遵守治疗原则的前提下,在卵巢癌的治疗中勇于探索,传承和发扬“妇科精神”,促进妇科肿瘤领域这一大难题的研究进展。对复发卵巢癌的再次减灭手术录像演示,让参会的医生们感性直观地体会了“岭南派”手术风格的细致快洁和“妇科精神”的坚韧不拔!
现场投票器的使用更是带动了每个参会者的互动参与,大家精神饱满,积极提问,使得长达2个小时的讨论自始至终气氛热烈。
复发卵巢癌疑难病例讨论
卵巢癌会场的其他精彩内容
关于卵巢癌的起源,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郑文新教授报告了他的研究,发现大于50%的卵巢内异症均来源于输卵管,而40%的卵巢内膜样腺癌和75%的卵巢透明细胞癌均和内异症相关,内异症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展成子宫内膜样腺癌甚至透明细胞癌。
手术是卵巢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医院吴小华教授结合美国MSKCC及梅奥诊所的多种卵巢癌手术时机预测模型,说明腹膜增厚是手术能否达到R0切除的独立影响因素。
医院李艺教授讲解了再分期手术的重要性,认为再分期手术能切除化疗不敏感的腹膜后淋巴结,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患者,再分期手术或可避免术后化疗。医院吴鸣教授对复发性卵巢癌的手术时机进行了分析,对无铂间隔达到6~12个月以上、初次治疗铂类化疗敏感、初次治疗有效、单个病灶复发、耐受性好的复发卵巢癌患者可以选择手术;而对于无铂间隔大于30个月的患者可将其看成初治患者,也应尽量选择手术治疗。
郑文新教授
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的Goff教授带来了最新的关于卵巢癌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新辅助化疗和腹腔化疗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尚存在争议,贝伐单抗能够提高总生存,PARP抑制剂用于有BRCA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效果更好,Weel抑制剂、免疫抑制剂PD1/PD-L1在卵巢癌中均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Goff教授
来自英国的George教授和Gourley教授介绍了在卵巢癌患者BRCA基因突变情况和PARP抑制剂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医院的崔恒教授讲述了卵巢癌新辅助化疗(NACT)的应用,认为NACT能够提高手术满意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并不影响生存,术前NACT的疗程数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美国的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满意率明显高于欧洲,美国医生更强调减少NACT应用和手术技能的提升。
医院刘继红教授报告了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治疗策略,提出了可能使耐药患者获益的紫杉醇剂量密集型化疗、靶向药物治疗、腹腔热灌注化疗、新药临床试验、放射治疗等治疗策略。医院张国楠教授从分子水平阐述了卵巢癌化疗耐药的机制,他认为TP53、KN突变是卵巢癌铂耐药的重要因素;此外,阻断TLR-4/MyD88通路是降低紫杉醇耐药的关键。生物治疗也是卵巢癌的治疗手段之一,医院孔北华教授认为在精准医疗时代,CAR-T疗法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卵巢癌治疗中已显示出优势。
刘继红教授
宫颈癌会场的精彩回顾
宫颈癌是可预防的恶性肿瘤,筛查是主要的预防手段。医院孔北华教授对比分析了美国、欧洲及中国的医疗环境和经济水平差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宫颈癌初筛方法的不同。HPV检测方法多种多样,Cut-off值是批准新的检测产品上市的核心标准,越来越严格的审核标准将使HPV检测在临床的应用更加规范和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马丁教授展示了自己团队的大量研究工作,从精准医学的角度提出了在分子水平对癌前病变进行治疗的可行性,颠覆了传统的诊治模式,使大家耳目一新。
孔北华教授
宫颈癌的微创手术技术日趋成熟。医院梁志清教授对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非常有研究,对比了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发现二者在切缘阳性率、淋巴结切除数目及生存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他还提出腹腔镜下保留神经的宫颈癌手术对患者术后恢复有好处。北京医院孟元光教授分享了丰富的机器人妇科手术经验,认为机器人手术的要点是穿刺点的选择及术中对解剖间隙的分离等,机器人手术最大的优点是震颤过滤,减少了粗糙动作带来的损伤。淋巴瘘及淋巴囊肿是宫颈癌手术后常见的、棘手的一个并发症,医院宋磊教授认为预防淋巴瘘的方法包括术中使用能量器械闭合断端,开放后腹膜,使用纤维蛋白封闭剂以及术后充分引流。
孟元光教授
梁志清教授
宋磊教授
复医院华克勤教授分享了妊娠合并宫颈癌的治疗经验。对于宫颈癌合并妊娠进行NACT时,孕13周后化疗致畸率低,化疗应在分娩前2-3周停止。华教授还介绍了一例剖宫产后立刻行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成功案例。中医院吴令英教授介绍了复发宫颈癌的诊治,研究发现宫颈癌一般在术后5年内复发,5年后复发仅3.9%,且多为中心性复发;她通过病例分享为大家讲解了对不同类型的复发宫颈癌如何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刘继红教授详细介绍了GOG的研究结果,在晚期/复发宫颈癌中,贝伐单抗能明显改善总生存(4个月);非铂药物化疗联合贝伐能明显延长PFS;加用贝伐单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不大,但应警惕其特有的毒副作用,如高血压、出血和肠穿孔等。NCCN指南也已将化疗联合贝伐单抗列为晚期/复发宫颈癌的一线用药。
吴令英教授
子宫肿瘤会场的精彩回顾
医院的沈丹华教授给我们解读了WHO第四版子宫体肿瘤的病理分类。相对于旧分类,新的分类注重疾病的发病机制,体现子宫体肿瘤分子遗传学特征,注重与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的相关性,简化了子宫内膜增生病变的分类,使病理诊断的可重复性更好。郑文新教授介绍了研究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的分子模型,从最开始的p53突变模型,到同时敲除CDH1和P53的模型,到最新的利用条件性基因打靶技术在泌尿生殖上皮中特异性敲除p53的子宫内膜癌模型,这个动物模型的组织类型和发生发展都和人类子宫内膜癌最接近,可用于后续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万小平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了一组与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分子,万教授计划结合临床相关因素(前哨淋巴结绘图+病理“超分期”技术)建立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现已完成预实验,并有5家中心加入研究,预计2年后能完成。
万小平教授
子宫内膜癌患者什么情况下可以保留生育功能?医院王建六教授建议年轻子宫内膜癌在严格符合适应症的前提下,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治疗方法采用大剂量孕激素,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其有效率可达50%~70%,但妊娠率较低,仅有20~50%,生育后如致病因素未去除建议行子宫切除术。
国内前瞻性临床试验报告专场
由于目前国内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较少,大会旨在通过此专题,倡导国内妇瘤学者积极开展和参与国内、国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为推动我国的妇科肿瘤的临床研究,引领国际指南的更新贡献一份力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鹤副主任医师报告了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该项研究由刘继红教授主持,研究目的是比较宫颈癌患者术后采用不同辅助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毒性反应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由年至年共入组例病例,患者术后按照1:1:1比率随机分配入单纯放疗组、同期放化疗组、序贯放化疗组3个不同治疗组进行治疗。初步结果表明,同期放化疗和序贯放化疗相对于单纯放疗可以显著提高高危组(淋巴结转移、宫旁或切缘阳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而未能改善中危组(深肌层浸润、淋巴脉管受累)患者生存。患者对序贯放化疗的耐受比对同期放化疗更好。该研究将为早期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指征和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让我们期待最终的研究结果。
黄鹤副主任医师
浙医院吕卫国教授报告了单药和联合化疗治疗低危滋养细胞肿瘤(GTN)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中期分析显示MTX单疗程化疗在低危GTN的初始治疗中有37.4%的完全缓解率,可明显减少化疗疗程数,且不增加耐药的发生率。MTX+ACTD联合方案在低危GTN的初始治疗中与单药方案相比,无显著获益。
吕卫国教授
本次会议针对外阴癌、阴道癌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均有专题讲座。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会议特设了论文写作及审稿专题午餐会,邀请了韩国JGO杂志的主编Kim教授及其团队,他们认真传授了SCI论文写作及审稿的经验和技巧,JGO团队细致入微的讲解,令人印象深刻。
JGO杂志主编Kim教授(中)
本次大会在内容、形式、讲者、主持和会务等各方面,处处可见组织者的用心、精心和细心。在来自国内外专家和全国各地妇科同道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本次会议可谓盛况空前,圆满收官。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盛会。
部分专家合影
文章转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订阅号
中国妇产科网征稿启事
稿件须原创,无版权冲突,稿件一经录用,即支付稿酬。
征稿涉本学科各领域内的进展,如个人综述、病例总结、特殊病例报告、地方新闻、临床感悟、科普文章等。
投稿邮箱:editor
yapot.cn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