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差异导致中国在近代史上饱受西方列强侵略之苦,西方的坚船利炮让现代中国人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和自虐。中医主流学界在民国时期就已经丧失独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受到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割裂中医与儒道文化母体之间的关系,力求将中医的发展建立在现代科技理论之上,并向西医前沿理论看齐,只要是西医最新发展的方向,不管适合不适合,都要强行让中医紧随其后。且不说系统生物医学对中医学界的示范效应,西医现代出现的循证医学,又被中医主流学界看做中医发展的金科玉律,要求中医发展成为像西医那样的循证医学。虽然有众多的学院派中医家的努力,整体论下的中医学并没有发展成为以还原实体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医学。既然对中医的系统生物医学改造已经失败,那么将其改造成循证医学就能成功吗?
循证医学,顾名思义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循证医学创始人之一英国牛津大学萨科特教授在其年新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一书的导言中,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是伴随着随机对照试验(RCT)在西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应用过程中诞生的,英国内科医生和流行病学家科克伦(ArchiebaldL.Cochrane,~)、美国耶鲁大学的内科学与流行病学教授费恩斯坦(AlvanR.Feinstein,~)和英国的牛津大学教授萨科特(DavidL.Sackett,~)为循证医学的三位创始人。其中科克伦奠定了循证医学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他在年出版的著作《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映》中明确提出“应用随机对照试验(RCT)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比其它任何证据更为可靠”,确定了随机对照试验在西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核心地位。此后,他又在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系统评价”(SR)的理念与方法,即“应根据特定病种/疗法,将所有相关的RCT联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随着新的临床试验的出现不断更新,以便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随机对照试验(RCT)与“系统评价”(SR)就成为循证医学建构的基础。
循证医学的核心理念就是遵循最可靠最有效的证据进行临床治疗决策,为患者提供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方案。这些证据因其来源在循证医学中被分为五级:
I级: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RCT后作出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结果、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II级:单个大样本的RCT结果;
III级: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IV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
V级: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
从循证医学的主要证据来源可以看出,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循证医学的根基。对于西医临床疗效评价而言,如果没有随机对照试验(RCT),就不会有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没有多中心的历时性的临床治疗数据,就不会有之后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和系统评价(SR);没有系统评价(SR),就不会找到最可靠的临床治疗证据。机械还原论使得西医在临床上只能采用机械的病药对应的辨病施治,不存在辨证处方的中间环节,所以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治疗数据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试验结果直接反映了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水平,能够作为制定医疗标准的参考依据。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SR)只是西药在上市前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继续,是对产品用于更加广泛的人群所进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再评价。
循证医学赖以建立的基础就是随机对照试验,中医能不能成为循证医学,就看其有没有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毋庸置疑,中医是没有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来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因为辨证论治使得中医临床针对患者具有个体化诊疗特征,个体化治疗不具备随机对照试验的条件。中医临床疗效不可能用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进行评价,而随机对照试验又是循证医学的前提条件,所以中医根本不可能成为循证医学。如果说中医不可能成为循证医学,那么中医又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实现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最大化?还是要依赖辨证论治。中医家针对某类病证的治疗不只是依赖个人的探索,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汲取历史上的著名医家以及当代医家的临证经验,比如研读这些医家公开出版的医案著作。这些医家的临证医案并不像循证医学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那样对疾病的治疗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而是对中医家的辨证论治具有特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
循证医学只是被动地对既定的文献进行评价,对临床治疗决定的被动选择,并不具有像中医那种在辨证论治中充分发挥医家的主观能动性,对疾病的治疗进行自主地积极地创新。因此,循证医学的疗效水平是既定的,是由已经研发出来的药物治疗效果来决定的。循证医学只能对已在实验室和临床上确定治疗的疾病进行治疗,对于突发的最新疾病,往往无能为力,因为历史上没有此类的研究证据可循。中医的疗效水平则是未知的,对于每种疾病都潜藏着治愈的多种治疗方案,这就要看中医家辨证论治的水平。中医辨证论治具有典型的创新能力,即使在西医看来是最新出现的未知疾病,中医家只要根据四诊和辨证,就能拟出有效的治疗方剂来。比如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的治疗,在西医还没有确定引起疾病的病毒种类以及对应的治疗药物时,中医已经根据热病的辨证论治理论提出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案。
每种医学的发展方向都是由其内在的理论特征决定的,不顾医学理论之间的本质差异而盲目地跟随其他医学进行理论变革,最后只能扭曲本有的进程,陷入类似邯郸学步的境地。循证医学本是西医以临床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为基础进行大数据分析而发展起来的必然结果,中医主流学界无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形成的个性化诊疗特征,企图将循证医学的原理引入中医临床并将中医改造成循证医学,显然不会成功。中医的发展应该按着自身规律和理论特征去进行,要提高中医家的临床疗效,还是要从提高中医家的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方面进行。
中医疗效水平的提高,不是要像西医那样将其改造成依据实验室动物实验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这是典型的倒退而不是进步,就应该不断地强化广大中医家队伍对儒道和中医经典深入地修习与顿悟,强化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水平。提高中医疗效的关键在于提高广大中医家的素质,而不是像西医那样依靠科技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方向用偏了,只能导致中医走向西化性的衰败。
(本文节选自《中医是什么》第四十五问)
长按识别此图北京中科白殿疯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比较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