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程高能,没有套路,就是优秀]
周晓颖博士答辩现场
5月31日,周晓颖刚刚结束在美国为期半年的交流,回到南京医科大学完成博士答辩。
这个90后的孩子,四年内,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第一作者2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6.,累计影响因子87分,总引用次数次。
申报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国家发明及新型实用专利;国家奖学金、南京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一等奖、扬子江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省三好学生。
第八届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消化病诊治临床大会进行大会发言并获得优秀论文奖;苏州市新技术引进奖三等奖。
总得说来,就是大写加粗的优秀。
优秀第一式:本科直攻博士关年,90后的周晓颖进入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年在挑选部分优秀本科生七转九直博的计划中,她脱颖而出。
然而本科的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并未形成科研思维,较少涉及分子机制研究。初入科研,周晓颖有些摸不着头脑,对于课题设计,也很着急。导师张国新教授给予她鼓励和指点:阅读文献,大量的阅读!学习他人成功的课题设计!
大量的文献阅读为周晓颖科研思路打开了新大门,大量的积累、开阔的思路、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晓颖顺利攻克进入博士的关卡。
优秀第二式:在寂寞科研路上坚守早上七点多一直在实验室待到晚上十一点,常常好几个实验一起进行,这几年几乎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白天一项接一项的实验,晚上一篇接一篇的文献,临睡前还会把当天的原始实验记录重新进行理事分类才能安心休息。
科研之路就是这样苦寂。
周晓颖与同组开组会中
同门师兄弟姐妹们的团结一致,以及每周末固定不变的组会、团队协作和导师的科研精神,让周晓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勇。
半年多以后,周晓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大量分子、细胞实验的步骤和技能,并开始进行导师和师兄师姐指派的“幽门螺杆菌和miRNA”课题。
优秀第三式:医者仁心,做一个有责任的消化科医生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怎能不生灾。
周晓颖发现周围常有长辈和朋友们会抱怨,今天肚子不舒服,今天肚子有点疼,今天又拉肚子了。甚至,有些人说不出自己肚子怎么不舒服,长期下来,导致抑郁等其他身心疾病。
在轮转期间,周晓颖正好分配到了导师张国新教授的组上,导师严谨认真的态度深深的感染了她,因而选择了消化科、内镜操作。她的SCI论文也多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道肿瘤,以及其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开会,张国新教授指导周晓颖做内镜
每当下午空余时间,张国新教授便会拿着病例与周晓颖和同门一起分析,再进行知识扩展;利用周末,周晓颖会积极参加各种会议,进一步了解到消化内镜可以治疗早期肿瘤患者,极大的改善病人预后。
轮转三个月,周晓颖学会了很多临床实用知识,也下定决心要在导师张国新教授的带领下做一名优秀的、与导师一样的、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消化内科医生。
优秀第四式:做一名合格的博士读博期间,周晓颖独立设计并领衔开展了“幽门螺杆菌和糖尿病关系”的临床和基础课题,不断思考改进,这个课题成为了张教授科研团队中的主流课题,得到重点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比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