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医学概念
医学核心
医学条件
医学类别
医学创始
国内机构

王永炎院士高等中医教育60年办学的启

中医馆行业的良心和大脑■来源

王永炎院士

我和我的学长们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终生为中医药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服务,据悉无一人改行。年由晁恩祥学长倡议并撰成《明医之路道传薪火》二辑,敬献母校60周年庆典。

年毕业的位同学多数在临床教学科学研究第一线工作,十数位留校兼职系部馆所等管理工作,十数位在基层做中西医全科医生。学长们的年龄均在八旬以上,约有半数已逝去。

缘于我在年级里年纪小,又医院工作了36个年头,曾经历过四度校庆,以及多次出差讲学,频繁受惠于学长们帮助,还和历届国内外学友们倾心交谈。

可以说我受同学们启迪与委托,当然还包涵有前辈师长们的直言与教导,对于高等中医教育60年的成就和问题提出若干不成熟的见解和建议,于《中医教育》发表,和中医药学人一起讨论,我会以“求异”的精神向异者学习,更新自我的积淀。

01

60年来高等中医教育的成就

从年建中医药高校4所,至今增设至29所,完成了学士、硕士、博士授权,建全了博士后含科研、传承、企业联办研发三类工作站,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中药各级各类的工作骨干。

其中有院士、长江学者、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学科领军人才、学术与学科带头人,还有一批国家三大基金、WHO合作专项的首席,国家三大类科技奖获得者、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精英人才。

总之人才是学科的根基,学科是事业发展的基石。

临床医学是核心,早临床、多临床是培养合格中医师的重要经验,文革前四届学生就学的经历可以得以证实。其间要下基层,最重要的是要去农村、工矿、城里社区,因为基层与城市医疗机构的疾病谱差异很大。

北中医早期拥有数十位来自江苏县乡的经验丰富的青壮年中医带教实习,这为医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医五六年级两下怀柔三下京西矿区,本科读6年在基层累计年余,由于常见病、多发病看的多,至毕业时约诊疗五千至一万例次。

然而最近10余年,据用人单位反映,本科毕业生临床基本功和“动手”能力差了,其原因在于下基层少了,也与带数教师的阅历差了有直接的关系,以至老前辈师长和我的学长们担忧中医原创优势继承会出问题。

缘于此,江西中医药大学刘红宁数授创办了岐黄书院邀聘路志正老师和我出任院长,招收大学本科五年制毕业生再读3年,本着坚持早临床、多临床的原则,下基层为农民服务,可做到普通感冒一剂汤药退热,暴发火眼两剂愈病。

通过对农村常见病防治,不仅加强了中医基本功而且巩固了热爱中医药学的理念。

最后,经考核写策论授予专业硕士学位,中医需要传承教育,执行中医名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与名科名院建设的继续教育;办好临床专业学位硕博连读与住院医师系统培训;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教育与传承博士后,培养后备学科学术带头人。

21世纪初我和学长们受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全程参与了临床优秀人才的培训计划,提出了“读经典、做临床、参明师”与写策论的方案。众学长高度重视,认定这是有关解决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大事,认真工作务求落实。

从学员习作中,选出篇优秀策论文,加上按语,出版了《中医临床思辨录》一书。此项目业已完成了三批正高职中医师培训任务。

有鉴于中医人才晚熟的一般性特征,任应秋老师生前提出名医学问根基要读《十三经注疏》方可为儒医,刘渡舟老师主张儒道互补,两宋时代发挥老庄之学的、竹林七贤的玄学应该涉猎,这对医学原理的理解多有帮助,这两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国医国药是以国学为指归的。

恩师董建华先生临终前嘱我:“不可轻言学术思想,读书临证中我们只做有思想的学术研究,要求异求真。”

足知名医是民众和同行认可的,名医必是明医,做到明医必将涉及国学的基础,如果连三宇经、千字文都没有读过则难说是明医了。缘此我与曹洪欣教授共同倡议中医设传承博士后工作站,经批准后培育出一批忠诚中医事业的后备学科带头人。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计划,依培养目标的区别其基础与临床、中医与西医的课程课时比例也应有差别。

北中医第一任教务长祝谌予教授反复强调要培养赋有时代特征的,民之所需、国之所用的中医师,办学60年来大学本科延续至今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当然不排斥自为家学和带徒师承教育,应该互容、借鉴,相得益彰。

记得年我在北京中医学院院长任上时,届中医系毕业生医院,医院院长问道:“救护车一响敢上车跟上跑吗?”据考察大多数学生敢作为,但也有少数怯懦不敢为的做了“慢郎中”。

其实急救处理不外乎感染休克、外伤出血、中风昏迷等情况,只要急救处理学会了也就过关了。

回首级中医系学生通过60年的历练,大多数能做到师长们殷切希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他们中医功底厚实,在做全科的基础上又通过西医专科或专病培训,成为忠诚中医事业,赋有时代特征的中坚骨干。

年,董建华老师派我和田德医院,分别在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学习进修,回院后田学长筹建了胃镜室,我接受了中医药防治帕金森氏病的专项研究。

诚然,对于中西医课程比例争议至今仍在,实践告诉我们设立培养目标重在强化中医基本功的岐黄书院,中医学可以与西医学比例为9:1;对中医学七年制、九年制的硕士博士则需要增加理化生物与西医基础课程的比例。

02

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全科培养与通才教育

近世学者普遍认为宋代中国文化达到高峰期,医事制度已臻完善。伊时临床分十三科,如:大方脉、疮疡、骨伤、风科等,对于分科也有不同的声音,以苏轼为代表的学人不主张分科,认为医生疗伤治病多几门功夫受民众欢迎,所以当时医生多是一专多能以开业医为多。

早在宋代以前古代医生并不分科,为医者既学儒又儒道互补,通国学顺自然,仔细观察患者把握病证施以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及至民国时期,中医师在农村乡镇业医者也没有分科。

之后,医院、办学校,逐渐分科甚而出现治专病的医生。所以讨论全科教育是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个体家庭与社会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与叙事医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

目前,深化医改建立分级诊疗的过程,从全国着眼需要约30万一级乡卫生医院的全科医生,而当下跑地段及经动员改行的医生拼凑在一起仅有20万,中医师不在其中。

因此,建议中医教育本科五年制调整教学计划,增设预防与康复医学课程;课间集中实习安排下农村到社区选择全科医师带教;毕业实习安排做适度调整,加重多科轮转课时。

实质上培养中医全科医师是回归师承教育的优势,于中国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回归顺自然不务农难以成明医,合目的性造福桑梓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再谈通才教育,中国的学科目录没有文化学,而且分科越来越多且越来越细,通才教育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主要是文史哲知识。近闻鉴于训诂学渐成绝学的局面,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国学院,我很赞成。

《灵枢》《素问》《难经》是学科的理论渊源,是活生生的历史记录,是作为中医师重传承且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一定要学、必须要懂的理念知识与技能。无疑典籍是文化的筋骨,训诂直指其根,训诂学是文化阐释之学也是文化传承的工具。

学习训诂学不仅是诠释文本字句篇章的意义而且对养成逻辑思维也是一种基本训练。

再有国医国药之学贯穿着中华民族国学的智慧,离不开哲学的指引,从医史学上要增加一些中国科技史的内容,尤其是回归原创象思维有利于对中医原创思维“象数意”融通的理。

▌强化基础与中学教育联接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期的同时跨入了信息科学时代。年我国量子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从量子鼎新第二阶段的跟随者跃升为领路者之一。

单光量子的不可分割与量子态无需重复为生命科学与中医药学的研究拓宽了时空。任何学科均重视“始源”的理论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yxcs/8192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