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坐落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石龙西路,是西长安街沿线的起点。该中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认定的首批国家医学中心,去年9月又成为全国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
中心与中医院按照“两个独立法人、一套行政管理体系”的方式运行,医院开展科研、教学、预防等工作,形成“心血管中心—医院”一体化格局。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历经10多年发展,已经从初成立时的“形貌相似”到现今的“形神兼备”,在多个方面引领国内、影响全球。
01
由医疗中心向医学中心转变
近日,一种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封堵器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封堵器是全球首款获批的可吸收封堵器,其技术牵头单位正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这个创新成果解决了临床重大需求,并在国际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说,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完全可吸收封堵器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质的突破,这是技术方法领先带来的产品领先,说明只有潜心研发原创技术体系才能真正取得器械乃至设备的突破。
当前,引领医学科学发展方向、推动科研成果临床转化、攻克疑难复杂疾病、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等医学高精尖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这场角逐中不仅崭露头角,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去年年底,“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CH-VAD”(人工心脏)获批上市,这是我国首个上市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去年11月,《柳叶刀》刊发中心徐波教授和乔树宾教授牵头完成的FAVORⅢChina研究结果,这是《柳叶刀》在心血管领域首次发表由中国牵头、在中国完成、基于中国原创技术的研究。去年8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了中心蔡军教授牵头发起的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的干预策略研究的最新结果,为老年高血压强化降压策略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支持……
—年,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项新技术、两项世界首创技术,实现了从国内原创到国际首创的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医院院长胡盛寿说,医疗和医学一字之差,反映的是对现代医学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理解,体现了医学创新引领能力。国家医学中心要对标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国际医疗最先进水平,出指南、出理论、出技术、出成效、出政策依据,推动解决“卡脖子”问题、“临门一脚”问题,最终推动我国医学进步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突出创新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以建设国内引领、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心血管病医疗、预防、科研转化、人才培养核心基地为战略定位,持续强化“五个方面能力”的提升,即引领和创新能力,辐射能力,创新研究转化能力,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能力以及人才产出能力。在他看来,医院必须要实现由单纯医疗中心向医学中心的转变,这是时代赋予的任务。
02
扩大心血管病防治“战场”
《“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对国家医学中心职责任务的阐释中有这样两条:预测疾病发病和死亡、危险因素流行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整合资源,推动开展疾病预防保健服务,牵头构建疾病防治网络,推动疾病防治及医疗保健技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牵头实施的五大国家级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截至年年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个地级市,筛查社区居民超过万人,检出心血管病高危对象万人,长期随访管理心血管病高危对象万人次,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前瞻性社区人群队列和心血管病高危对象队列。
基层高血压管理项目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项目之一,自年在中心成立项目办公室以来,先后发布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版、版)和《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手册》;3年内培训超过万名基层医务人员,覆盖全部省份的30余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高血压评价体系,搭建了统一的七级管理数据分析质控平台,以全面及时的基础数据支持疾病防控的循证决策。截至年12月底,项目已覆盖重点联系点地区的1.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万名高血压患者。
年12月,“三高共管”试点建设项目启动。项目先后在天津、河北、辽宁、河南等10个地区开展试点工作。截至年12月31日,“三高共管”项目的试点地区平均血压规范测量率达69%、血压控制率达55%。
先后于年10月和年8月启动的“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和“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主要研究我国主要心血管病患病及其危险因素现状、新发事件的特点和趋势。
目前,中心还建设了云南省医院、河南华中医院和医院深圳医院3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国家队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中心与省、医院共建心血管专科医联体,牵头建立的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网络覆盖30个省的家医院,在提升县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下一步的工作,胡盛寿提出了更多要求:心血管病医疗质控工作要以“能治病、治好病、提供高质量服务”为目标。为此,一是要不断完善质控组织体系,形成动态化、全链条、可持续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二是要强化基于数据的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心血管病诊疗的全流程管理。三是要切实开展医疗质量干预和改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