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医学概念
医学核心
医学条件
医学类别
医学创始
国内机构

医学论坛报今日刊发头痛宁胶囊循证医学报道

年3月26日,由医院神经内科于生元教授牵头、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姚晨教授负责进行试验数据分析的“头痛宁胶囊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发布会在京举行。此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头痛宁胶囊对于偏头痛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其严谨合理的研究设计亦为中成药制剂在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领域提供了有力证据。会上,头痛宁胶囊的研发机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步长制药创始人赵步长教授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承以循证医学验证中成药制剂疗效的成功经验,将中成药制剂进一步发扬光大,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偏头痛的发病率约为9%,其中男性发病率约为5.9%,女性发病率高达12.8%。偏头痛所造成的直接经济费用高达亿。医院神经内科于生元教授等研究发现,我国原发性头痛的估算1年患病率高达23.8%,其中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慢性每日头痛患病率依次为9.3%、10.8%和1.0%,可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甚至致残。

目前,国内外偏头痛防治指南中,偏头痛一线预防用药多为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氟桂利嗪)和抗痫剂(丙戊酸钠和托吡酯)等化学合成类药物,服药周期较长,所产生的诸如嗜睡、乏力、焦虑抑郁、肌肉酸痛、溢乳等不良反应或使其预防疗效不能达到预期。

据既往研究显示,中成药制剂在防治偏头痛方面疗效良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头痛宁胶囊为纯中药制剂,其前期研究结果亦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相对于化学合成类药品,头痛宁胶囊这类中成药制剂的临床研究普遍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如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缺乏深入性研究(采取随机、双盲科学手段的研究方法较少或样本量过少、对照药种类多)等。

因此,为客观评价头痛宁胶囊在防治偏头痛中的疗效性和安全性,遂严格遵循国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参考国内临床研究指南、结合多位相关专家意见,设计进行了此项“头痛宁胶囊循证医学研究”。

研究设计要点

研究目的评价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设计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目标人群偏头痛患者。

样本量例(包括20%的脱落率)。

治疗方法试验组服用头痛宁胶囊,对照组服用头痛宁胶囊模拟剂。疗程导入期4周,疗程4周,随访4周。

研究参与机构包括14家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医院(主要承担单位)、医院、西安医院、南京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重庆医院、医院、第二医院、医院、医院、医院。

数据统计分析机构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

入组标准①符合第2版国际头痛分类(ICHD-Ⅱ)慢性偏头痛诊断标准(无先兆或有典型先兆);②年龄18~65岁;③首次发病年龄≤50岁;④病程≥1年;⑤每4周头痛发作2~8次,并且每个月头痛少于15天,两次偏头痛发作间隙至少应该48小时;未系统服用过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物;⑥受试者能准确识别偏头痛;⑦能理解研究者的说明或解说,并完成头痛日记;⑧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发作天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撰写头痛日记,详细记录服药后各时间点头痛的部位、发作时间、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程度等信息(头痛程度采用四分类法:0=无头痛发作;1=轻微的头痛;2=温和的头痛;3=严重头痛),48小时内偏头痛复发记为1次发作。

■应答率

疼痛时间减少50%的受试者的百分率

■头痛影响测定-6(HIT-6)量表

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DAS)

安全性指标

■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

■血常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

(WBC)、血小板(PLT)]、尿常规

■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

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

肽酶(GGT)]、肾功能[肌酐(Cr)、尿素氮(BUN)]、心电图

■诊断性指标:CT(如可提供6个月内的CT报告单可免做)

■尿妊娠检测(仅针对育龄妇女,于试验前检测)

■不良事件(随时详细记录)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例偏头痛患者,诊断标准均严格符合ICHD-Ⅱ慢性偏头痛诊断标准,其中头痛宁胶囊治疗组例,头痛宁胶囊模拟剂治疗组(对照组)例。研究最终脱落率控制在20%以内。

在疗效性和预防性方面,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在主要疗效指标分析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应答率在治疗期分别为73.54%和5.87%,治疗后1个月应答率分别为88.89%和20.11%,即头痛宁胶囊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有效率为73.54%,预防率达88.89%;此外,治疗组头痛每月发作次数、每月头痛日数、每月平均头痛持续时间、每月平均头痛程度、HIT-6量表评分、发作间隔时间、发作伴随症状评分的改善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在药物安全性方面,研究全程中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基本与药物本身无关,仅2例轻微不良事件认为与药物相关;此外,并未出现导致入组患者脱落的药物不良事件。因此可以认为,头痛宁胶囊对于偏头痛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小结

“头痛宁胶囊循证医学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为头痛宁胶囊在偏头痛患者治疗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客观、严谨的科学证据。这亦为中医药的临床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医药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从头痛宁胶囊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谈——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

3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头痛宁胶囊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发布会”上,头痛宁胶囊对于偏头痛的良好疗效和安全性获得了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亦为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提供了符合国际标准研究原则的良好范例。在此,特邀请本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医院神经内科于生元教授及研究参与者、南京医院神经内科万琪教授,就此次头痛宁胶囊循证医学研究的临床价值进行点评。

医院神经内科于生元教授

Q1:请您简要介绍中国大陆人群偏头痛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特点

于生元教授:从全球总体情况来看,偏头痛的患病率约为12.4%;根据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疾病负担数据来看,偏头痛的疾病负担排在所有疾病的第6位,患病率居于第3位。

年,在WHO的资助下,我国大陆地区曾进行了一项偏头痛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人群中,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在内的原发性头痛的患病率为23.8%,其中偏头痛的患病率是9.3%,女性是男性的2.1倍。

此外,因偏头痛患者疾病发作时症状表现很严重,基本丧失正常劳动、工作或学习的能力,所以偏头痛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亦造成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就我国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现状来看,仅有约一半的医院进行治疗,其医院或初级医疗机构就诊,选择中医药治疗的患者则更少,约占6.9%。

Q2:目前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中尚存在哪些不足,此次头痛宁胶囊的循证医学研究具有哪些先进性?

于生元教授:目前我国在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方面,多为既往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尚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这就造成中医药难以通过临床指南等形式被推荐,也无法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所以,对中医药治疗偏头痛进行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此次的头痛宁胶囊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即是如此,在研究设计方面严格遵循国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入组样本量大,研究参与机构均对临床数据进行严格质控,最终得出了客观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头痛宁胶囊循证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功,进一步证实对于中医药亦可使用国际化的标准评价体系进行验证。今后,在临床上可以继续进行中医药的大样本、大数据的真实事件研究,并深入挖掘其疗效机制,提供更多中医药领域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为中西医交流提供沟通“桥梁”,这将极大助力于将中医药推广至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中医药领域。

Q3: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还请您简要解读此次研究最具有临床价值的方面。

于生元教授:首先,参与这次研究的14家临床机构都是经过国家认可的药理试验基地,所有的研究者均认真负责;整个研究进行期间,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脱落率和失访率都非常低,使得最终的研究结果质量很高。其次,这项研究严格参照了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预防治疗药物指南。第三,研究入组标准质控严格,需要被剔除的病例数很少,且真正做到了双盲随机对照。上述几方面为头痛宁胶囊研究获得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京医院神经内科万琪教授

Q1:请您简要介绍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

万琪教授:偏头痛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原发性疾病,其临床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患病率很高。于生元教授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且多集中在青少年和女性。②患者头痛严重程度较重,临床对其描述为“中到重度疼痛”。③显著影响患者学习、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生活质量。④属进展性疾病。早期为偶发(一年发作几次),后期则频繁发作;若临床未好处理,约1/3的患者可发展为慢性每日性头痛。基于上述特点,偏头痛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yxgn/83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