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雨,95后医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本科中医学,直博中西医结合临床方向,现居美国,从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科研工作。
作为“Z世代”医生的代表,曹天雨医生在中西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很多哲学性的思考,他的研究理念结合了中医与西医,试图利用生物信息学,循证医学、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等现代工具,对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治疗方法进行深度挖掘。尤其是以全球化视角看中医药市场的需求和未来,引发行业思考。
在美国从事中西医结合方向的科研经历有何感受?国内外在科研和市场转化的差别在哪里?中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和趋势如何?来听他的感受和思考。
作者丨江珊
△曹天雨医生
23日晚间,新医君了解到身在美国的曹天雨医生的近况,受到此次疫情影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已经启动phase3应急预案,所有员工在家自我隔离,工作切换到线上。曹医生每周会去一次位于baltimoredowntownmedicalcenter的实验室。
曹天雨医生于年赴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学院交换学习,年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做实习医生,在神经内科、呼吸、心内、骨科、急救科等临床科室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中医治疗研究方面,他通过收集古方,分析高频中草药和常见中草药簇,利用网络生物学分析其活性成分可能的药理机制,并与其病理机制进行比较,为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提供理论依据。
在他看来,中医也可以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归类和数据化,从而更好的应用于临床。通过中医证候量表筛查调查患者常见临床症状,通过数据分析建模找出症状规律,并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总结,可以论证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药效、进展速度、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呼吸能力等因素的相关性。
另外,通过循证医学的手段,在已有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研究质量的量化评分,对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诊断试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得到高证据等级的结论,更能够解决现在中医临床研究样本量不足,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的问题。
关于中西医结合
■《新医人》:请谈谈您科研的主要方向及您理解中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体系。
曹天雨医生:我在国内临床研究是中西结合方向,研究内容是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如今在美国的研究方向是Neurodegenerativedisease,更细分一些领域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关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体系,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理论是先验的,即先于实践的。即实践和理论匹配的过程中产生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并让这种理论体系尽可能去符合实践。简而言之,中医和西方医学的不同,其根本在于理论上的不同,而理论不存在对错,只存在能否更好的拟合临床实际,在得到理论后通过临床实践,符合理论实践的是正确的,不符合的去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才得到我们如今的中医理论。
我认为中医药理论有三个特点: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在中医药理论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认为在天地之间的规律,在人的身上也有相应的规律。
整体思想:中医是探讨整体规律、整体思想的,是宏观的学科。中医把一个人当作成一个整体来进行治疗,而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是联通的。当治疗疾病的时候,是要如何让人变好,这点上和西医是区别很大的。相对而言,西医是一个越来越走向微观的学科。
取象比类:当得到一个结论的时候,一定会有前提和推导方法。西方叫逻辑,中医叫做取象比类。即同一类的事物总有一个特点,将其归为一类。如中医认为黑色属水入肾,即黑色的东西是同一类,和肾的关联性更多一些。
我认为中医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因为中医致力于研究和提供人的生命问题解决方案。
■《新医人》:您对中西医结合有哪些理解?
曹天雨医生: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中医和西医会有理论上的渗透,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比如说西医中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而中医认为石膏是大寒之品,即寒凉所以能够退热。而在清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阿司匹林和石膏一样,被赋予了寒热温凉的性质,这是中医和西医的一种思想的碰撞下产生的产物。
由于中西医本身根基和推导方式不同,所以想要让两者相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实践处相融。就如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有效,医生都要用它,这才是最好的中西医结合。
比如说以丁苯酞为例,作为一个中药提取物,它和其他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后,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例数。事实上,把中医和西医结合在一起,提供给病人最需要的治疗方式,也因此衍生出中西医结合的科研。
当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产生了更大的交流、碰撞的时候,如何调和两者,需要更多的思考。理论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理解和思考。
关于国内外差异
■《新医人》:请谈谈美国医学科研的现状及和国内的差异?
曹天雨医生:总体来说,中国和美国医学科研的差异是很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美国的科研是非常产业导向的,注重成果,更加价值取向。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更偏向于产业的研究,最终目的都是成果转化。而国内科研是国家非盈利性的投入,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第二,美国科研更重视合作和信息交流。如研究罕见病时,需要大量病人组织:血液、唾液、尿液、脑脊液,甚至脑组织、肌肉组织的数据,这些资料在美国是非常健全的,会有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在国内这种交流和信息平台还有待发展。
第三,美国和国内做医疗科研的思路不同。在美国的科研圈会致力于探究一个新发现,而目前国内大多是在已有的数据上进行挖掘和加工。如当发现某个通路对一种疾病很重要,中国人会继续研究通路有哪些重要的节点,美国人则会继续往下一个临床和药物的目标走。
当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在医学上的投入也日渐加大,越来越多有思想有远见的人加入了我们的科研团队,中国科研也在向着更有创新性、引领性的新方向前进。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形成一个更有效率的中国特色医疗科研体系。
■《新医人》:如今美国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如何?
曹天雨医生:中国人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所以我们对现代医学不排斥。而美国人从没接受过“天人合一”、“道可道非常道”,他们的哲学观念是来自于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无法理解为什么某种中药能治病。坦率的说,很多美国人对中医药是天生排斥的。
但有趣的是,针灸、拔罐在美国非常流行,美国对针灸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虽然针灸师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不如医生那么高,但已成为一个比较高收入的群体。在科研方面,包括很多论文在探讨中医如何止痛、通过哪些分子机制进行作用、如何减轻炎症,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它。
■《新医人》:如今行业越来越重视“医研共创”,关于中医药的商业化、产品化情况,您了解的情况是怎样的?
曹天雨医生:在美国,科研主要还是偏向于医用,不是商用。因为美国的医疗市场非常大,美国市值最高的都是医疗企业,他们更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做成医疗产品,而不是做成养生保健品,美国医疗的成本是很高的,会有更大的市场收益。
在国内情况不同:一方面中国人注重养生;另一方面,由医院有强大的民生保障,同时国内的电商发达,有些非处方药物在电商平台就可以买到,医用在商业上利润空间有限,很多上游厂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