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奠基者、著名心脏内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会原主任委员、医院终身荣誉教授、医院原大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原主任、临床药理研究室原主任诸骏仁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八月十九日凌晨不幸离世。痛惜!又一位大师远去!
诸骏仁教授多年来从事心血管病的研究工作,包括钾与心律失常、风湿热实验室诊断、冠心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等。近年来致力于研究老年心血管病、心血管药物的临床评价与临床药理。年,他被推选为亚太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疾病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使我国在动脉粥样硬化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得到了充分认可。年,他还被授予DIA中国健康卫生杰出贡献奖。
作为中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起草人之一,诸骏仁教授最早致力于推动我国药品临床研究与国际接轨,负责起草及主译GCP,推动我国临床研究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为循证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推广实施GCP的过程中,担任过五项临床试验中的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国家协调员。他先后主持“七五”至“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并于年负责筹建国家(心血管)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早在60年代至70年代,诸骏仁教授就进行了钾盐的临床研究,并在70到80年代开展心血管药物的临床研究工作,同时还在90年代初便率先带领国内同行参加国际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
上世纪90年代前,中国药物临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他富有远见地看到了规范化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年,诸教授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引入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ClinicalPractice,GCP),并组织人员翻译成册。年,他作为中国GCP筹备的最初五人专家组之一,开始结合当时的国情起草中国自己的GCP。
当前,中国新药临床研究发展迅速,申办方、研究者、研究中心、CRO、SMO等各司其职,标准与国际接轨。而在当年,“知情同意”、“监查”等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基础概念的翻译和确认,最早都经过了诸骏仁教授等专家的仔细推敲和反复斟酌、讨论,凝聚了专家们的智慧和心血。
泰格医药团队也曾有幸多次参与诸骏仁教授作为牵头研究者负责的临床研究项目。诸老对于项目细节一丝不苟,对于质量有着极高要求,不论申办方来自国内还是国外,都时刻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即便日常临床和教学等工作繁忙,但当项目有问题需要沟通讨论,他也总是会抽出时间与项目组认真沟通讨论。他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高超的学术水平、严谨的研究精神,得到了申办方、研究者等各方的高度尊敬,也推动研究项目能够以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当国外的申办方犹豫应当选择海外CRO还是中国本土CRO的时候,诸教授相信本土的CRO也能跟国际CRO做得一样好。
鲁迅说: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正是因为诸骏仁教授这样的先行者,披荆斩棘,以远见卓识引领后学,以毕生精力贡献于临床和科研工作,开中国规范化药物临床研究之先河,让中国的临床研究建立GCP,实现了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保证了临床研究的合规与质量,为我国新药临床开发的迅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诸骏仁教授千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