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社康当下正于市场环境、观念限制的多种劣势环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民办社康毫无意义,它能够成为医疗健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而这需要从业者从观念开始改变。
本文来源:诊锁界
作者/口述:顾湲
编辑:天相
本文节选自顾湲教授于“第三届中国诊博会”同期论坛--第一届社会办社康发展峰会上的演讲,
01传统医疗模式的困境疫情过后,以公立医疗机构为核心的卫生体系不堪重负,暴露出很多问题,变革是对于整个中国医疗体系而言的,这点上,基层医疗机构正面临着挑战:
?疫情常态化环境,政府对院感防控与传染病防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医共体、医联体的建设,医院可集中更多资源,民营医疗机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医保报销范围缩减,部分药物脱离医保报销范围。
这些情况的存在让整个民营医疗行业都面临着:“高工作、低收益”的问题,并非完全无路可走,医院,民营医疗机构应当有一套属于自己可以走得通的经营模式,医院作为“对手”只会加速民营医疗机构的死亡。
“首诊服务”与基层医疗的关联,是近些年来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后才被人们所熟知的,而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这已是一类医疗方面的常识。
一组年美国家庭医生/基层医疗诊所利用数据表明,其成年群体年就诊比例高达83.2%,儿童群体年就诊率到达92.4%,诊所就诊总人次达9.亿人次,其中家庭医生诊所就诊人数占比54.6%,人数达5.亿人次,平均每人就诊3次/年。
基层医疗完全没有市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高质量、易触达,并且有良好消费反馈的基层诊所,才是民众的“心头好”,但前提是,基层诊所的服务及技术水平,能够满足患者对于基础医疗的大部分需求。
当前民办社康的困局不仅仅是在大环境上受到限制,最为重要的是在观念上存在对自身的限制:
在观念上——被动性态度:坐等患者上门/过度局限于专科/仅起到医药超市的作用
在模式上——同质化服务:沿袭传统医疗模式/跟随大流/对上级指令生搬硬套
在市场上——捡漏型市场:无法留住长期客户/缺乏忠诚度/品牌意识欠缺
传统民办机构将“社康”被简单的认知为,进入社区,服务民众,提供专科服务,的三步走,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社康服务,正是传统“三步走”的终极三问。
民营社康已经走向社区,或走进了社区。但是这里也存在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
▌为什么走向社区?因为要为老百姓看病。
▌干什么?我方便就近服务。
▌怎么干?可以上门服务,可以提供针对各类患者的专科。
这是很多搞民营社康的想法,这种程度的,仅能叫做社区诊所,是“终极三问”的第一层答案。
另外一种想法,更进一步的做法是什么呢?
我为什么要走向社区?不仅仅满足老百姓看病,还要保护和促进这一方百姓的健康,不是等他生病,而是让他不生病,我要让他不生病、少生病。
去干什么?不光就近提供方便服务,还要检测和干预整个健康状况,这都是我们的责任,不是坐等上门。
怎么做?不是专门提供专科,需要专科,但需要主动的、全科的服务,不光针对个体,还要针对群体,这才是对于“社康”的标准答案。
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对于全科医生的接受程度相对国际发达国家水平仍然有一段距离,但随着医改与其他相关工作的推进,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概念正在被医疗行业及患者群体逐渐了解,民营社康作为我国民众健康的基础防护网,是全科医疗发展的最佳载体。作为体制外的机构,民营社康将具有更加高的灵活度与自由度,可以提供多时点、多种业务服务,从而可以更敏感地应对市场需求;且对于社区场景来说,民营社康将突破疾病诊疗的界限,向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相对公立基层医疗机构,民营社康存在“无编制、少补贴、少福利”的劣势,却也可以转化成依靠市场扩大平台、强化激励、做大空间的优势。02新方向,需求导向的服务对于民营社康来说,新的出路,新的方向在什么地方?顾湲教授认为是以需求导向的服务。
这种需求导向的思路意味着,民营社康应该主要服务于/听命于民众;其主办者最应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