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今天都被这条新闻刷屏了
小伙伴们都在吐槽AHA/ACC的新标准。感叹这世界变化快,自己一不小心就被归到高血压的人群里了。
朋友圈都在刷中年危机:高血压可比之前的保温杯杀伤力大多了。
刚好我最近也正在写高血压相关的论文,于是就从网上下载了原文来看
正文中的确把血压分为四级:正常(normal),升高(elevated),一级和二级高血压(stage1or2hypertension).而1级高血压的标准就是收缩压-mmhg,舒张压80-89mmhg。
理由呢,就是根据大量的meta分析来看,收缩压大于mmhg或者舒张压大于80mmhg,其心血管不良事件(cardiovasculardisease)的风险,会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文章引用的参考文献(4-10,12,13,16),清一色的全是大样本的meta分析。
朋友圈里有人问我,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RCT)不是最好的吗,为什么ref里面全是meta分析,现在升职称不都不能用meta分析了吗?
由于meta分析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短平快”,“拍脑袋就能写,写完分数还高”的特点,长期以来,一直被做临床原创研究,尤其是辛辛苦苦蹲实验室的同仁们所不齿。大家都认为写meta分析纯属投机取巧。医院甚至认为meta分析不能作为晋升职称的论文。
然而事实上,循证医学当中,高质量meta分析的证据级别是最高的,高于随机对照和大规模的队列研究。
图片来源自GordonGuyatt,MD,MSc.ESSENTIALSOFEVIDENCE-BASEDCLINICALPRACTICE,3rdEDITION.
大家知道,临床证据级别最高的应该就是各种指南了。而指南的制定则是参照各种高质量的meta分析。Meta分析的书写,则是参照各种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和观察性研究。
从可信程度来看,应该是指南>单个的meta分析>单个的RCT或者队列研究。
考虑到一部分同学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meta分析,也不知道meta分析和综述区别在哪,我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
如果你找了50个喜欢吃糖的人和50个不喜欢吃糖的人,随访了10年发现喜欢吃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这就叫观察性研究。大部分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横断面调查都属于这种。
如果你找了个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个人。硬逼着其中一组每个人每天吃20块糖,10年之后发现吃糖这组更容易得糖尿病,这就叫干预性研究。随机对照就属于这种。
医院张三跟你做了同样的研究,但他的结论是吃糖和糖尿病没有关系,然后你写了篇文章,说“虽然大量研究显示吃糖容易得糖尿病,但也有少部分研究显示二者无关,将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就叫综述。
如果你发现不光张三做过类似得研究,李四,王五,赵六都做过。然后你把他们的数据都拿过来,通过数学的方法对各个研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吃糖还是和糖尿病相关,这就叫meta分析。
综上,虽然RCT在设计上可以避免偏倚。但单个的RCT研究由于受到研究方法和样本人群特征的限制,得出的结论未必一定是正确的。或者说未必一定能代表所有人群。而meta分析,则可以把很多的高质量的RCT,队列研究合并在一起,赋予每个研究不同的权重,通过数学的方法将不同的结论综合,最终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所以几乎所有的指南在制定的时候,都会首选参考meta分析。因为指南制定出来之后是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你不医院一项高质量RCT说吃完晚饭散步更有利于长寿,就逼着黑龙江的同志每天吃完晚饭出去遛弯。
更进一步来说,如果meta分析的证据级别是最高的,那么干预性研究(比如随机对照)是不是就一定比观察性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的级别要高呢?专家共识的证据级别怎么样的?
下次再说吧。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