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贾东明,男,汉族,山东郓城人,年1月出生,研究生,工程师,戒毒康复专业讲师,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戒毒管理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毒品成瘾、戒毒康复及毒品政策。本科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药理学专业,曾从事医生工作,后加入江苏恒瑞医药公司、浙江贝达药业从事抗癌及糖尿病药物研发与药物临床试验(CRA/PA)工作,拥有GCP证书。第一作者戒毒领域公开发表文章20余篇,专著一部,专利一项。
===============
本文发表在《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年第六期(略有删改),当时循证矫治理论刚刚兴起,对于司法行政戒毒领域数据的处理还没有做过,本文探讨的是对-年间的50项戒毒人员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同质性检验、亚组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
理解循证矫治,首先要认识循证医学:
第一,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不是一门医学、一个学科,它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不在一个维度上;
第二,循证医学不止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思想+若干理论体系+系统的科学方法;
第三,循证医学标志着临床医学实践从经验走向理性,是现代医学的里程碑。
同时,也要认清,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先辈们创立该体系,主要是为了弥补长期以来统治临床医学领域的经验医学模式的不足。它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与临床医生关系最密切的是随机化临床试验以及各种临床诊疗指南。循证医学推翻了太多的推断、直觉与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实践行为。
各种治疗方法、诊断标准并非“天降神谕”,而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建立。
“循证医学应该研究的重点,包括疾病的自然病程、非药物治疗手段、现有诊断标准的不足之处、如何严格规范利益冲突、重视药物的长期获益、鼓励反对和质疑的呼声。”
附:
曾被循证医学颠覆的观念
循证思想仿佛照妖镜,严苛审视了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治疗方法,甚至颠覆了一些已深入人心的观念。很长时间里,人们都认为饮酒危害健康,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进行了著名的FraminghamStudy,发现四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不饮酒”,令人震惊。
双盲研究还发现,关节镜手术对于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实际上与作为对照的“假外科手术”完全相同。类似的还有静磁疗法之于腕管综合征、脊椎指压疗法之于腰背疼痛、胸腺嘧啶之于癌症姑息治疗、维生素E的抗癌和抗心脏病作用等等。
TheMeta-AnalysisofChineseCompulsoryIsolationDetoxification’s
SCL-90Score
正文:
随着年《禁毒法》和年《戒毒条例》的出台,以往的劳教戒毒制度的逐步废除,向司法强制隔离戒毒转型,同时戒毒工作也从以往的“偏管理”向现在的“重康复”转变。为了能更加有效探索对强制戒毒人员的病态心理和行为的康复治疗措施,我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多地成为戒毒康复学术研究的主题。
在诸多关于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简称SCL-90)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SCL-90由Derogatis等年编制,含90道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等方而描述的题目,用于测量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9个因子。金华[1]等年对中国名成人SCL-90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建立了中国正常人的常模,在国内已经获得广泛的应用。诸如涉及学生、教师、医生、护士、公务员、企事业人员、警察等专业常模的制定,都是参照金华常模,但是对于全国戒毒人员的SCL-90常模尚无。
以往针对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思辨性质的研究,通常由心理学专业民警撰文,基于在戒毒矫治教育的实际经验,主观色彩浓厚。其他诸如调查研究类,通常采用SCL-90等标准化测量工具,通过随机或方便取样的方式抽取样本实施测验,这虽然避免了结果的主观性,但样本的代表性很难保证,从而导致研究的生态效度差、结论难以推广[2]。鉴于以往研究的局限,一项代表性强,能得出综合性、一般性结论的量化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将循证医学的理念运用到戒毒康复领域是一个创新,而通过Meta分析这种定量系统评价,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量化分析,整合以往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会使更多的戒毒工作者有更多的更佳证据可以运用[3]。与传统的文献综述方法相比,meta分析避免了研究过程的主观性,这些特点有力地弥补了思辨研究、调查研究和综述研究的不足,是强制隔离戒毒康复工作心理健康领域函需引入的研究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文献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①调查对象是司法戒毒在所(戒毒劳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人员;②年满18岁;③使用SCL-90作为测量工具;④无严重医学疾病。排除标准:①重复发表的文献;②数据不完整,如缺少例数、各因子的标准差数值;③方法有问题、数据前后矛盾或明显异常而导致结果不可信的文献。
1.2文献搜集
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分别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戒毒人员”组成并列的题名、关键词和中文摘要的主题词搜索,并筛选从年至年的文献。共命中78篇,按照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38篇[4-41],其中包括学术论文34篇,学位论文2篇,会议论文2篇,有效数据50项(男女分别录入)。
1.3资料分析
以上50项研究共包含例受试者,其中最小样本量为15,最大样本量为,取样范围涵盖全国23个省级行政单位。38篇文献中的11篇报告了样本的整体SCL分值和标准差;6篇文献比较了男女差异;3篇涉及艾滋病戒毒人员;年至年18篇,年至年20篇。
1.4参照标准的确定
由于年份久远,以及我国戒毒工作自年起进入新阶段,本研究放弃使用金华常模作为参照标准,而采用童辉杰[44]及仲稳山[45]等采用元分析的方法,综合-年间对在所人员进行SCL-90测试的研究得出的合成分数。
1.5统计方法
按照mete分析的统计步骤,对研究项进行同质性检验(用卡方检验)、计算效应值(与常模或mete分析的合成分数比较、性别比较、年份比较)及其置信区间并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最后计算SCL-90各因子的合成得分。使用STATA12.0和SAS9.2进行数据分析。
2数据处理过程及结果
2.1SCL-90数据处理过程及描述性统计
运行STATA的metan指令对SCL-90的九个因子进行数据处理:①输入:“metann1-s2,nostandard”;异质性检验若≥40%,用随机效应模型。②输入“metann1-s2,randomnostandard”;从森林图(图1,以躯体化因子为例,下同)可见每个研究WMD、综合WMD及95%可信区间(表一),包含了50项研究的信息。分析结果显示,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成人常模(童辉杰常模和仲稳山常模),且差异显著(P0.01)。
图1躯体化因子森林图
表一戒毒人员SCL-90测试结果的综合WMD效应值(n=)
项目
童辉杰常模(n=)
仲稳山常模(n=)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注:*P0.05,**P0.01
2.2发表偏倚的分析
对9个因子依次做漏斗图,指令为“funnelESselogES,overall”发现,50项研究数据的散点图基本上呈倒置漏斗型,提示无发表偏倚(见图2)。
图2躯体化因子漏斗图
进一步使用Egger直线回归法,输入命令:“metabiasetabias6ESselogES,graph(egger)”,可得到Egger漏斗图(见图3),以及Egger’stest检验结果(见表二),其中bios的t=0.94,P=0..05,均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
图3躯体化因子Egger-漏斗图
表二Egger’stest检验结果
Std_Eff
Coef.Std.Err.tP
t
[95%Conf.Interval]
slope
.7.....
bias
2.1...-2..
2.3戒毒人员SCL90测试结果的性别和年份差异
对戒毒人员50项研究,分别进行性别和年份亚组分析,试图探讨异质性来源。指令分别为:“metann1-s2,randomnostandardby(gender)”和“metann1-s2,randomnostandardby(time)”,同时分析亚组间差异。森林图见图4、图5,分析结果详见表三、表四。
图4躯体化因子性别亚组(女vs男)森林图
图5躯体化因子年份亚组(-vs-男)森林图
表三戒毒人员性别和年份差异(与童辉杰常模比较)
项目
男性
(n=)
女性
(n=)
性别间
男性与
常模间
女性与
常模间
P值
P值
P值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2.±0.
2.±0.
2.±0.
2.±0.
2.±0.
1.±0.
1.±0.
1.±0.
1.±0.
1.±0.
2.±0.
1.±0.
2.±0.
1.±0.
1.±0.
1.±0.
1.±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表四戒毒人员性别和年份差异(与童辉杰常模比较)
项目
-年
(n=)
①
-年
(n=)
②
①②间
①与
常模间
②与
常模间
P值
P值
P值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2.±0.
2.±0.
2.±0.
2.±0.
2.±0.
1.±0.
1.±0.
1.±0.
1.±0.
2.±0.
2.±0.
1.±0.
2.±0.
2.±0.
1.±0.
1.±0.
±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4全国强制隔离人员SCL-90得分的临时参照标准
本研究将50项以往研究的戒毒人员共例,使用SAS9.2对所有SCL-90各项因子得分进行合成,见表5,该合成得分可作为后续研究的临时参照标准。
表五:戒毒人员SCL90合成分数:
项目
戒毒人员SCL-90常模
(n=)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2.±0.
2.±0.
1.±0.
2.±0.
1.±0.
1.±0.
1.±0.
1.±0.
1.±0.
3讨论
本研究选取的年至年的50项有效研究,对各因子异质性、发表偏倚进行meta分析,发现戒毒人员SCL-90的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人常模(童辉杰、仲稳山),这与国内许多调查一致。对性别和年份进行亚组分析时,我们选取了更为合适的童辉杰常模,其中男女性别间差别不大,女性戒毒人员与常模略有差别的是“敌对”、“恐怖”和“偏执”因子,但是无统计学意义。男女亚组与正常组间各项因子均有差异。
本研究对于-年10年间的有效文献进行5年一年份分段(-年、-年)的考虑是基于两点:一是年之前《禁毒法》尚未出台,年发表的文献按照数据采集与发表相隔1-2年为参考,归为“劳教戒毒人员”组数据[44],至年段归为“强制隔离戒毒”组数据;同时,按照常模的制定一般五年为一个周期[45],所以对此两年份段的文献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年份两亚组间各项因子均无差异。
故此基础上可以合并10年的文献数据,同时38篇文献致均衡地涵盖了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23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较为合理,可以初步制定出具有代表意义的全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常模。
4结论
SCL-90量表是用于医学临床的诊断性工具,专门用于判别精神病人,神经症患者。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是复吸率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戒毒毒人员经生理脱毒后心理依赖仍然存在,可能产生明显的焦虑、抑郁等症状,同时存在吸食不同种类的毒品以及由于复吸而多次戒毒、以及感染HIV的情形,这些特殊情况更加需要加强心理康复治疗,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治疗,各种探索式的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动机访谈、团体心理辅导、音乐疗法、身体康复训练、生物反馈疗法以及冥想放松手段等都将戒毒人员的SCL-90作为疗效的评价指标。未来希望通过建立更有区域代表意义的大型在线调查同一时期的戒毒人员SCL-90评分,可以按照毒品种类、性别以及年龄段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为区域性戒毒康复工作提供更有力的实证研究数据。
参考文献
[1]汤盛荣,姜燕琴.福建省监狱民警SCL90常模的建立[J].龙岩学院学报,,(4).
71-74.
[2]张宇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SCL-90评分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5(9):-.
[3]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44(5):-.
[4]任攀,朱建军.28例男性劳教戒毒人员院内意象对话技术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5):-.
[5]丛伟东,黄仁春,陈彬等.福建省名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34(19):7-8.
[6]谭林湘,郝伟,赵敏等.综合运用社会心理方法对社区康复海洛因依赖者的干预研究[C]."思沃杯"全国戒毒工作论坛..
[7]金蔚.广州市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研究[D].中山大
学,.
[8]张恺郎.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警官文苑,,(3):17-19.
[9]张婷婷.戒毒劳教人员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
[10]李峰,黄焕光,宋月晗等.劳教戒毒人员康复期心理调查与康复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2(1):73-74.
[11]孙秋生,李冠军,李娜等.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18(4):-.
[12]邓明星,张霞,潘晋等.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治疗对强制隔离戒毒康复期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5):-.
[13]任重,李晰,俞凤.例海南西部男性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科技投资,,(36):17-19.
[14]李峰,黄焕光,臧镭镭等.对戒毒人员实施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2(4):-.
[15]张皓,易静.感染HIV的吸毒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及相关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6):-.
[16]王品卿,曾天德.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17]刘晓滨,李东俊,张诗茗.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不同时间对其心理症状的影响[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2(4):-.
[18]黄河,朱晓东,李玉华等.运动干预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之二[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
[19]赵福云,李素平,仇爱玫.自愿戒毒者家属心理特征及其干预对策[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3(4):-.
[20]姚斌,韩卫,吴朝俊等.毒品依赖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3(2):-.
[21]姜国学,陈晓芳.例强制戒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3(11):87-88.
[22]孔燕,耿勇,陈利等.团体辅导在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6(3):-.
[23]李清红,姚萍,李飞等.心理干预对海洛因依赖患者配偶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18(5):-.
[24]姜春玲.96例吸毒人员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6(18):-.
[25]张继平,缪丽珺,席美云.青海男性吸毒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9(4):32-33.
[26]龚斌,朱千,肖细.美沙酮门诊病人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3):41-43.
[27]吕博川,李智勇,杜鹏等.立体定向术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心理障碍治疗前后的对照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2(8):-.
[28]杨翠英,黄平,金云红等.家庭帮教对海洛因依赖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5(1):24-26.
[29]高申荣,杨顺才,舒兵.例吸毒人员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5):-.
[30]何佩佩,刘新民,李秀.例新型毒品依赖者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28):-.
[31]丁德敏,陈伟政,杨晓菲.强制戒毒人员心理状况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4(3):35-37.
[32]张世娟,梅晓雪,蒋斌等.滇西南地区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52-52.
[33]王玮,任桂秋,肇恒伟等.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2(2):-.
[34]魏春燕,郭蕊霞,霍小宁.男性强制戒毒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6):22-24.
[35]文玫,李煜.上海地区例强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3(5):-.
[36]邱瑜霞,陈良,朱建林等.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1):30-32.
[37]孙善业,鹿存芝.例强制戒毒人员症状自评量表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8(12):-.
[38]韩向前.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15(2):50-53.
[39]刘新民,赵方乔,韦克诚等.男女强制隔离戒毒者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比较[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1(5):-.
[40]李玉华,胡英清,朱晓东.对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的分析及思考[J].职业技术,:89-90.
[41]任攀,朱建军.25例女性劳教戒毒人员院内意象对话技术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3(2):75-78.
[42]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之研究[J].心理科学,,(4):-.
[43]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1):51-52.
[44]辛自强,张梅.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41(1):69-78.
[45]甘甜,毕重增,阮昆良.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使用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卫生,,28:-.
后记:此篇文章发表于两年前,司法行政系统循证矫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大多局限于理论探讨,对于各类试验(包括戒毒康复领域临床试验)数据的筛选和统计学处理,需要更加科学和规范化,否则,戒毒康复领域循证矫治会走入泥潭。。。
借用某知名学者的忠告:“利用已发表文献,根据文献质量进行加工整理,通过整合大数据信息,形成的二次文献结论,作为一种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本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但是客观量化的文献质量分级,并不能智能化主观判定假数据。我们真正质疑的并非循证医学体系本身,而是认为其正在被不恰当地利用。”在司法行政戒毒领域,各种研究手段不断涌现的时候,我们更加要警惕。
各位好友!共勉!
贾东明
年1月17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