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医学概念
医学核心
医学条件
医学类别
医学创始
国内机构

胡大一追思我的老师王海燕

导读王海燕老师一生奋斗,功成名就。我一个月前在澳大利亚参加心肾论坛时,澳大利亚的肾脏科医院工作过,都问我是否认识ProfessorWang,称赏她是GreatScientistandGreatPhysician。

年12月11日凌晨3:20,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和肾脏病学的学术泰斗、医院王海燕教授突然辞世,作为她多年的学生和同事,我感到悲痛而难以相信这必需面对的残酷事实。

我称她为老师,有人认为我们在不同学科只是辈分长幼之故,实际上,我学医从医近50年中,王海燕教授在我成长的一些重要阶段有着直接的师生关系,也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师生情谊。

年是我进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的第三年,文化大革命停课两年后,根据中央部署开始复课闹革命。毛主席指出,大学还是要办的。进驻学校的工军宣队组织北医师生分别到甘南康县、北京延庆和河北平泉、宽城这些贫困地区和山区开展教育革命。

我和何权瀛等同学获准参加河北平泉和宽城的教改连队。教改连队的领导除工军宣队的军代表张义超(大家都亲切称他老张,来自解放军宣化炮兵学院)和工宣队的周师傅外,教员中临床方面的负责人就是王海燕老师,负责基础方面是病理生理教研组孙毓凯老师;

参加教改的临床老师还有儿科的姚秀兰、妇产科赵思明、外科郭文兴,基础部有同位素()教研组的钟南山、药理的林志彬、生理的杨键、公共卫生的朱万孚等老师。

王海燕老师是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她领导师生自编教材,亲自授课,手把手教我们看病。这段经历使我亲身感受了王海燕老师的人格魅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她对医学教育改革有思想,观点鲜明,语言犀利,思想深邃。同时用现在的话语讲,也很接地气。

在当时贫困山区的最基层——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参加了赤脚医生培训和建立合作医疗站的实践,我度过了人生和医生职业的难以忘怀的一年时间。

年医院内科,当时只有大内科,没有进一步分科。文革还没结束,内外妇儿不叫科室,而称连队。

文革结束后,才逐渐恢复科室建制。-年,我有长达15年的大内科学习和临床工作经历,尤其有幸在王叔咸教授领导下的大内科学习成长,受到大师的熏陶。医院时,真感到有那么多令年轻人仰视的大家和大师。

尽管当时未分亚专业,但老师们是有专业分组的。王叔咸教授内科知识全面,各专业查房都非常精彩。他早年做过结核病研究,后研究糖尿病和代谢疾病,最后成为我国现代肾病的学科奠基人。

医院的肾内科是各专业中学术力量最强的,有张鸣和、杜学海、潘辑圣、王海燕等专家团队。论年龄,王海燕老师最小,但在学科建设发展上,她是协助王叔咸教授发挥最重要作用的人。她也是王叔咸教授亲传亲授的研究生。

文革结束后,医院面临的一个巨大变革与转型是从医疗医院医院。

医院下决心摘掉了大量医疗合同单位,使医院减轻了负荷,使医务人员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抓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医院攀比门诊量、手术量与毛收入的浮躁功利思维是不可思议的。

但那时,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广大医生科研意识不强,独立设计科研管理科研的能力很弱,也不懂如何立项,如何申报基金。

王海燕老师出任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她重视重点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对重点学科与突出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组织大家学习,组织基金委和申报基金有经验的团队讲课传授经验。在此期间,我也第一次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

医院心内科在学术界的地位不高,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论文发表寥寥无几。

在王海燕老师主管科研工作一段时间内,心内科的学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加强。到年西安举办的全国心血管学术年会上,医院的心内科论文入选数量己名列前茅,医院,在射频消融与冠状动脉介入两个领域凸显了国内的领先优势。

我年11月离开母校和工作了23年的医院医院组建心内外科一体的心脏中心,大力推动冠心病介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和射频消融技术在全国的广泛普及。

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王海燕老师推荐我接任她做《中国医刊》的编委会主任。我向人民卫生出版社提出与王老师做共同主任,让王老师再带我一段时间,又经一届编委会换届,我才独立做这份工作。

王海燕老师多年担任《中华内科杂志》总编辑,她又力荐我担任副总编辑。她坚持中华内科杂志要以临床为主,她积极组织了亚专业越分越细的今天如何发挥大内科作用的学术研讨,并在中华内科杂志组织专栏开展讨论,她还特意打电话约我写稿参与讨论。这些讨论对我之后对医学整合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王海燕老师和我还一起分别在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两刊共推国外杂志刊发的中国研究文章和中国声音,在两刊上以描述方式发表。

近年来,与王海燕老师见面时间很少,偶然开会碰见,她总说约个时间谈谈,她要谈的主要是针砭时弊,对当下学术界和研究领域的功利浮躁和潜规则尖锐批评,对我提出推动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和回归基本功、医学整合以及反对过度医疗,给予充分肯定与支持。

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是在她家中,她发短信询问她先生李老师的心血管检查结果,我上她家去见到她。除看病,也医院的事。

年10月,她发短信给我,让我回电话,我未及时查阅短信,待我回复她电话时,一直未接通。我以为她出国了,之后就再未联系。12月11日下午,我主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期间,听到医院二位编委讲王老师当日凌晨突然辞世的消息,感到极为突然也极为悲痛,没想到她会走的如此突然……

王海燕老师一生奋斗,功成名就。我一个月前在澳大利亚参加心肾论坛时,澳大利亚的肾脏科医院工作过,都问我是否认识ProfessorWang,称赏她是GreatScientistandGreatPhysician。

她在有生之年积极推动国际合作,重视临床研究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重视本土化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指南制定,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始终站在前沿引领学科发展。她重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研究创新团队建设,尽管她没有得到她早应获得的学术荣誉,但她心态好,老当益壮,在科研创新道路上自强不息。

王海燕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大师精神风范,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敬爱的王海燕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热爱您,继承发扬您的精神,做有良心、有良知、有科学和道德坚守的医生与研究者,您放心、安心。

——————

本文即将刊登在《中华内科杂志》年2期。

王海燕教授是中华内科杂志第9届总编辑,她和胡大一教授分别在《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推出“国外杂志刊发的中国研究文章”和“中国好声音”栏目。

在纪念杂志创刊60周年研讨会上,她和胡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以下为摘录的内容。

王海燕教授奉献高质量的学术论著——临床医师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

她指出,目前我国高质量的临床论文数量不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临床科研T作者有责任奉献高质量的学术论著。

高质量学术论著的产生有3个必要条件:高质量、可利用的临床资源;高水平的科研设计和研究方法;高水平的分析和总结能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建:建立完备的数据资料库,收集和保存患者的全部信息包括随访信息。

她指出,临床学科的发展应以完善的临床信息资料库为基石,再插上“转化医学”和“循证医学”两个翅膀,才能实现学科的发展和腾飞。

胡大一教授价值、目的和责任——医学的回归与发展。

他指出,非传染性疾病(NCD)已成为全球各国疾病谱中的主要疾病,我国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一种NCD,在我国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发达周家,这更多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医疗模式等“软实力”存在问题。

解决医疗危机必须对目前的“医学目的”做根本性调整,把医学发展的优先战略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

他指出,无论医疗大环境如何,医生应坚守三个个不变:患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医学的目的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医生有责任努力推动基本医疗服务公平可及,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

今天上午,王海燕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于医院殡仪馆举行。正如挽联上所写,“鞠躬尽瘁海燕音容宛在,人生楷模大医风范长存”。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阅读医院肾内科陈旻老师撰写的纪念王海燕教授的文章《王海燕:我是心中装着这个大球(地球),落实于这个小球(肾小球)》

胡大一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yxlb/291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