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指中国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在时间上,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年;空间上,东到现在的朝鲜北部,北到现在内蒙古南部,四百年间,疆域相对稳定。
传,指传承,师爷刘志杰先生讲“传”,即“人”字加个“专”,专就是专门,是纯粹、不改变;承,就是不断地承续下去,只有纯粹的,才能承续千年。
中医,指中国古代的医学,依汉代分科,分为经方和医经两家。经方即为现今的内科,以方药运用为主,代表著作是《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医经即中医外科,以针灸、外用药、推拿为主要治病手段,代表著作是《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白氏内经》、《旁篇》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宝贵的医经著作早已亡失,《黄帝内经》也不是现在流传的大家常见的《黄帝内经》。
汉朝为我国历史上迄今可考的第一个政局稳定、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大一统国家,中华民族“汉族”之名,即起于汉高祖时期,之前的多民族国家得以统一同化,以一朝之名号,为全族之通名,此后虽朝代更替,朝号屡更,而我汉族之名无变。汉代学者继承并发扬了中华历史文化,与之一脉相承。是以汉传中医,即以“汉”之名号,代指我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正统中医学术源流。
汉代以后由于战乱及焚书坑儒,造成了古中医学术的断代,后世中医理论混淆,疗效低下,陷入了灭亡的边缘。兴亡有责,当仁不让,汉传中医发掘人刘志杰导师浸淫经典数十年,常感国医青黄不接,经典传承难续,遂殚精竭虑,身体力行,破世俗不传之藩篱,欲小续岐黄之灯火,仿汉儒注经之法,以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解释经文,利用生动的比喻,以唠家常的方式,为学子重现古代经典内涵,重塑汉传中医的魅力,使其可以和现代西医学相互印证、理论互释;在内里,注重道德修养,务使学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医德、医术感染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继承中国古代“择善专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理论体系纯正、不夹杂,易于成才。刘志杰导师所阐扬的汉传中医学,接续了流散千古的正统中医学命脉,并结合当今社会需要,使之焕发了新生。因此,狭义的“汉传中医”,又指刘师发掘完善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学术团队。
真正的正统中医科学,只包括汉代时期的“经方”和“医经”两家医学科学。经方医学,是以抽象的阴阳学说为框架原理,对疾病进行表里、寒热的规范性分类辨证,运用药物的四气五味配伍组方,以方证相应为目的进行有效治疗的一门自然科学和循证医学,属于中医内治法范畴。而医经医学,则是以具体的人体解剖层面上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对疾病进行阴阳、寒热、表里的辨证分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体经脉系统理论,并依据病情,采用针、灸、推拿、外用药等手段,对疾病进行有效对证治疗的一门科学和循证医学,属于中医的外治法范畴。
《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
刘志杰先生
最后,借用师爷刘志杰先生的一首诗,跟广大有志于汉传中医学习和弘扬的各界仁人志士们共勉:
人间漫步
少小童蒙欲问天,星汉之外可耕田?
求索三教平常事,凭医问路度无间。
前生有愿轻出口,今世重负栽杏园。
但得二三擎天树,彻开古道步龙渊。
汪春生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