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6月27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2篇由中国中医学者主导的研究论文,结论分别为电针治疗可改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漏尿量,以及针灸治疗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辅助治疗中并无效用。针灸治疗领域的这2份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所呈现的结果一阳一阴,对于目前中医针灸治疗多依循经验以及盲目扩大适应证的现象或产生深远影响。
1
电针治疗可改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JAMA,(24):这篇研究结果表明,与假电针治疗相比,腰骶部电针治疗6周可使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尿漏量减少。
此研究共纳入12家医院例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以1:1比率随机给予18次(持续6周以上)腰骶部电针治疗或不穿透皮肤的假电针治疗,评估电针治疗疗效。主要转归为基线至6周时由1小时尿垫试验测定的尿漏量变化,次要转归为平均72小时尿失禁发作。
结果显示,共例患者完成研究,受试者平均年龄为55.3岁。电针和假电针组基线时平均尿漏量分别为18.4g和19.1g,平均72小时尿失禁发作分别为7.9和7.7次。6周时,电针组平均尿漏量减少大于假电针组(-9.9g对-2.6g,平均差7.4g;P0.)。电针组至基线平均72小时尿失禁发作变化大于假电针组,1~6周、15~18周和27~30周时组间差异分别分别为1.0次(P=0.01)、2.0次(P0.01)和2.1次(P0.01)。电针和假电针组治疗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和2.0%,且不良事件均为轻度。
2
针灸未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活产
另一项中医学研究表明,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针灸单用或与克罗米芬联合均未增加后代活产率,不支持将辅助针灸治疗作为此类女性的不孕治疗方法。
此研究共纳入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并等比例随机分为克罗米芬+针灸/假针灸组、安慰剂+针灸/假针灸组。针灸或假针灸每两周应用1次,治疗30分钟,克罗米芬或安慰剂每周期应用5天,共4周期。评估针灸单用或联合克罗米芬能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中提高后代活产可能。主要转归为活产率,次要转归包括不良事件。
结果显示,共例患者完成试验。针灸联合克罗米芬组活产率为29.4%,假针灸联合克罗米芬组为28.0%,针灸联合安慰剂组为13.9%,假针灸联合安慰剂组为13.9%。针灸与克罗米芬之间无显著相互作用。克罗米芬治疗者的活产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8.7%对15.4%),针灸和假针灸治疗者则无显著差异(21.8%对22.4%)。针灸组女性的腹泻和瘀伤发生率高于假针灸组。
同期述评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补充和整合医疗中心布瑞格斯(Briggs)教授:
目前关于针灸疗效评估至少存在3个问题:针灸能否进行严格研究?已知利弊如何?已知机制如何?上述两项研究所用方法均符合当前严格且避免偏倚的标准,均应用假针灸对照,且受试者被有效设盲。
在德国,系列针灸试验对针灸与常规治疗的获益进行了比较,并最终促使卫生部门将针灸治疗腰痛纳入医保范畴。一些临床实践指南亦将针灸纳入可选治疗的推荐,其中最为著名的为美国医师学会近期公布的背痛管理指南。高质量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也在就针灸对其他多种适应证的利弊加以评估。总体而言,具有临床意义的针灸获益局限于患者的主观转归,并且获益程度依据疾病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就不良反应而言,当以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实施操作时,具有较好的总体安全性。少数病例报告显示针灸可导致包括气胸在内的严重并发症,但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通常轻微,限于局部不适和偶发瘀伤。
针灸可产生情境效应(积极预期、警觉降低和情绪放松)、软组织刺激和感官效应,尤其是针的刺激效应,这些可促进治疗获益。所以即使是假针灸治疗,亦比无任何治疗的获益要大。就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机制而言,三磷酸腺苷(ATP)释放和后续腺苷A1受体信号传导可能与针灸刺激相关。此外,一些针灸穴位可能引发生理学效应。
这两项研究增加了针灸潜在临床应用的证据,并进一步引发针灸应用适应证的思考,但针灸为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仍须深入研究。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