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医学概念
医学核心
医学条件
医学类别
医学创始
国内机构

中国国医节生命健康叙事与中国传统中医智慧

3月17日是中国国医日。中医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认知的古老学问。生命健康叙事则是二十一世纪关于生命哲学和健康人文的最新理念。本推文全面梳理两种生命理念的异同,阐明中医生命哲学对构建中国特色生命健康叙事体系的启示。

首先,中医学和生命健康叙事强调的都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两者都是涵盖哲学、艺术、伦理、心理等的综合体系。

其次,两者都强调治疗、养生或康复是“自内而脱之使出”的内建过程,只有调动生命个体的内在资源,方可致“心身俱安”的境界。

再次,两者都强调生老病死认知教育,提倡对“生命之道”与生命健康认知的重视越早越好,以利防病于未然。

最后,两者都倡导医学回归人本和人性,追求“全人健康”理念。

推文倡导中医药人文学者以叙事理念作为出发点,采用现代叙事医学理论框架和术语作为逻辑框架,对中医古籍进行全面梳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叙事元素和叙事智慧,将研究成果译介到国外,实现东西方在医学人文领域中的深度对话,让西方更加了解中国;与此同时,向西方讲好中国的中医故事,也是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一部分。

1、中医智慧中的“卫生厚生”观与生命健康叙事的“叙事调节”观

中医传统健康理念包括“卫生”、“养生”、“厚生”、“摄生”和“道生”等不同维度和多个层次。“卫生”,顾名思义,意为“保卫生命”。“厚生”的概念出现在《吕氏春秋》里,指的是重视生命意义和提升生命质量。“道生”指的是超越生死、身体的限制、疾病的状况以及年龄的限制,高质量地过好有限度的人生,实现与自然同频共振的一种生命最高境界。如果说“卫生”更多依赖的是科学和技术的话,“厚生”和“道生”则更多依赖的是人文关怀和叙事智慧。在生命健康叙事语境下,“卫生”对应循证医学,而“厚生”和“道生”则对应叙事医学,而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恰好是阴阳互补的关系,是实现精准医学的必然之路。

先秦杂家认为,人基本能活到百岁以上。“天年”(一百岁或一百二十岁)是人类生命的自然寿限,但是许多都活不到这个岁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生命受到“五味”、“七情”和“六欲”等种种危害和干扰,影响人最终享受自己的天年。如果能找出干扰健康和寿命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排除这些危害和干扰,那么人就能长寿,活到自然的寿限。这就是“毕其数”和“长生久视”的健康境界。而这几害中,最难去的是“七情之害”。中医情志理论源远流长,先秦《礼记·礼运》便有“圣人治七情,修十义”的论述。

生命健康叙事理念引导民众以叙事为媒介,开展生老病死认知教育,提升全人心身健康管理意识,反思自己生命故事中的叙事闭锁事件,积极构建和修复与家人、亲友和同事以及社会的人际叙事关系,运用叙事智慧调节心身健康,提升生命质量。

2.中医智慧中的“心身哲学”与生命健康叙事的全人健康理念

“心”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也是生命哲学和认知心理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yxlb/8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