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5日,由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北京杰凯心血管健康基金会主办,中国高血压联盟支持的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论坛(Multiple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ManagementForum,MCM)如约而至,来自国内心血管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突破疫情桎梏,相聚云端,共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心血管疾病多重危险因素协同和综合管理的重点、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全国同道联袂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不仅设置有“心房颤动筛查与管理”、“高血压管理策略与实践”、“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三大学术交流板块,同时还荣幸地邀请到了两位国际知名心血管专家——首都医科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悉尼大学心脏研究所(CharlesPerkinsCentre)副主任、心律失常和中风预防小组组长BenFreedman教授发表主旨演讲,可谓嘉宾云集,议题丰富;本次会议的圆满举办,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更广大的患者带来获益。
开幕致辞协同管理·全面保护——MCM
会议伊始,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教授向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同道们致以热烈欢迎;并表示,当前人类对疾病病因的概念已由过去的一因一病的线型思维不断深化到一因多病和一病多因的网络思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均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且常常合并存在、相互影响,进一步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需要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作为本次会议的特邀专家,马长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我国防控心血管病的最好策略是预防,而预防的核心则是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值得一提的是,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发展和临床事件的上游措施,是心血管病预防的基石。此外,对于具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除需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外,此类患者大部分仍需进行药物治疗,增加其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心血管一级预防的关键;高血压是导致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首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果能控制高血压,就相当于牵住了预防心血管病的“牛鼻子”。目前,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持续上升,虽然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和危险因素的防控有所改善,但距离健康中国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心血管病一级预防面临巨大挑战;提升心血管病预防工作的有效性,是未来我国心血管病领域工作的重点,也是迎来我国心血管病患病和死亡下降拐点的必由之路。
主旨演讲协同管理·全面保护——MCM
热情洋溢的致辞之后,便迎来了本次会议引人瞩目的主旨演讲环节——马长生教授首先围绕“心脏健康七要素”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学术内容报告;其后,BenFreedman教授“亮相”于大会荧屏,对版世界心脏联盟心房颤动防治路线图(WorldHeartFederationRoadmapOnAtrialFibrillatiotn)要点内容做了全面深入的解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针对心血管病的防治,马长生教授表示,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此外,马长生教授亦着重介绍了美国AHA理想心血管健康指南——“LifesSimple7”所提出的“心血管健康七要素”,其主要包括4项可干预的行为特征(吸烟、饮食、体力运动和体重指数)和3项可干预的生物学特征(血压、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一项于年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的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在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个数增加的同时,居民心血管死亡风险比也在不断降低,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个数是心血管死亡的预测因素。此外,另一项在年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的韩国国家健保数据库研究同样显示,理想心血管健康与减少早发心血管事件相关,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大幅降低心血管病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和相关并发症不仅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还会造成患者残疾和死亡,已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项重大健康问题。BenFreedman教授指出,基于如此时代背景,版世界心脏联盟心房颤动防治路线图(简称“路线图”)公布所带来的临床指导意义非凡。随后,BenFreedman教授具体介绍了路线图的更新亮点,主要内容包括:1.筛查技术、诊断技术:全球智能手机广泛渗透;通过12导联心电图,AI协助预测阵发性房颤;2.通过技术手段普及健康知识、提高防病意识、改善患者依从性;3.关于房颤导管消融的新研究;4.将新型口服抗凝药纳入基本药物清单,但使得广大患者能够负担得起这类药物、提高患者治疗率以降低卒中发生率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专题一:心房颤动筛查与管理协同管理·全面保护——MCM
在精彩纷呈的主旨演讲之后,MCM大会特别策划的3大学术板块正式依次登场!第一节学术板块由首都医科医院董建增教授、上海交通医院刘少稳教授担任主持,主要聚焦于心房颤动的筛查与管理。作为首位讲者,董建增教授不仅解析了房颤引发左心耳血栓形成的机制,更是详细介绍了房颤紧急/择期复律治疗时所应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电复律、药物复律、导管消融复律等不同复律方式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和患者复律前后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并指出,房颤复律是房颤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房颤复律中需严格遵守“前三后四(复律前华法林抗凝3周、复律后抗凝4周)”原则,以降低房颤动脉栓塞风险。导管消融术是治疗房颤这一常见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当前主流的两种导管消融技术分别为射频消融(逐点隔离)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单次隔离);上海交通大医院吴立群教授在介绍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特点的同时,特别结合既往相关循证医学证据,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相较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射频导管消融孰优孰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可否用于治疗持续性房颤、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可否用于房颤的一线治疗”等多角度出发,对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房颤近年来的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在当前临床实践中,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比例高,二者并存时将显著增加死亡及卒中风险,上海交通大医院丁风华教授在讲座中结合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流行病学、房颤合并PCI患者的优化抗栓治疗方案、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左心耳封堵的优势及术后抗栓治疗策略等方面内容,针对如何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制定恰当的综合抗栓治疗方案这一实际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刻讲解,并特别指出:对于房颤+PCI/ACS患者,在兼顾抗栓效果的同时应尽早序贯降阶,以降低抗栓力度和时程;对于房颤合并PCI术后患者,行LAAC术后抗栓管理方案灵活,抗栓药物的力度和时程进一步缩减,使得抗凝药停服成为可能。
最后,上海交通大医院陈怡博士、张炜博士分别聚焦中国社区老年人群房颤筛查与抗凝干预随访研究、中国老年人群季度心电图房颤筛查对比年度筛查研究,具体介绍了研究的主要背景、目标、内容、结果与价值;并表示,为更好地预防卒中,相较于更频繁地筛查未知房颤,提高已诊断房颤的抗凝治疗率、实施更有效的治疗管理路径、推动整个系统协调卫生资源分配等应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精彩卫星会:基于降压疗效和依从性优选SPC协同管理·全面保护——MCM
本次会议得到了全球知名制药企业的大力支持,由施维雅赞助的午间卫星会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医院沈成兴教授担任主持。鉴于强化降压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当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强化降压,“强化降压”已成为全球高血压治疗的一致呼声,但强化降压知易行难,药物治疗路在何方?上海交通大医院许建忠教授表示,强化降压不仅仅是完成血压达标,同时需要兼顾快速、长效降压,并实现长期血压达标。在药物治疗方面,高血压患者往往依从性差,导致血压达标难、心血管事件风险高,而SPC强化降压可改善患者依从性,赢得了临床医师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