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医学概念
医学核心
医学条件
医学类别
医学创始
国内机构

重磅中山六院研究型医生临床研究技能培训

“守真传承、求真创新,奋进新时代”,为庆祝我院挂牌十五周年,聚焦医药前沿热点研究,医院建设步伐,5月27-28日,由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主办,我院和广州生物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聚菁荟萃·临床研究前沿论坛”在院内举行。

大会邀请来自全国的十余位临床研究大咖云端相聚,数十位临床研究菁英线上畅谈,共同为临床研究同道呈上一场学术盛宴。

▲姚麟副院长主持仪式

会上,我院研究型医生临床研究技能培训项目正式启动,仪式由我院姚麟副院长主持。

▲邓艳红教授介绍培训项目

本次大会执行主席,我院院长助理、临床研究中心主任、肿瘤中心主任邓艳红教授介绍我院即将与广州生物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研究型医生临床研究技能培训项目规划。

此项目旨在通过形成从培训到实战的良性循环,最医院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临床研究技能培训内容计划将以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GCP培训、大数据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培训三大模块呈现,采用多层次授学模式,致力于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下基础。

▲医院林桐榆院长致辞

大会联合主席、医院林桐榆院长代表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致辞,他谈到,医学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要想取得成果创新,尤其在临床研究领域,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协作共享,发挥多中心的力量,才能长足发展。

此外,临床研究“十年磨一剑”是常态,我们要有恒心耐力,携手并进,在临床研究领域耕耘更多成果,力争在世界主流治疗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文卫平院长致辞

大会联合主席、我院文卫平院长在致辞中强医院发展的关键性,鼓励大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返归实验室进行机制研究,再反哺临床帮助解决实际症结,才能打医院,并由此助推我院创业创优创新的文化建设顺利前行。

医院建设的坚实奠基,离不开研究型复合人才氛围的培育。医院接下来要做的研究型医生临床研究培训项目规划,囊括从培训、到实践、并搭建成果展示及转化平台的全链条孵化机制,医院建设与临床医学发展,最终必定会产生对院际乃至地域性的强大助力。

▲现场嘉宾共同启动项目

随后,本次“聚菁荟萃·临床研究前沿论坛”正式开始。

论坛共分为临床研究方法学、医疗大数据与医学人工智能、消化道临床研究前沿动态、临床研究写作四大专题,分别由我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邓艳红教授,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海涛主任医师主持。

▲邓艳红教授、曾海涛主任医师主持大会

临床研究方法学专题

医院林桐榆院长在《从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设计中看得失》中指出,成功的临床试验是推动肿瘤治疗进展的主要原因,并为大家详解CTLA-4、抗PD-1/PD-L1药物研发现况及相应临床研究最新进展。

林桐榆院长表示,对我国临床研究而言,不仅要与国际接轨,更要扎根国情,IIT(研究者发起)试验是推动医学进展的核心力量,其饱含重要临床意义,但有时并不产生直接利益。他以亲身体会鼓励研究者要坚持初心,前行终有收获之日。

医院临床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丁长海教授带来《临床研究:从idea到高质量文章发表》,以JAMA发表经验为例,引导听众如何凝练ldea(科学问题)、提出研究假说、明确研究目的,以恒心规范打造临床研究论文的AIMRaD写作结构,从而顺利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发表高质量文章。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凌莉教授通过《真实世界研究中混杂因素控制的统计学方法》,拆解真实世界研究的程序及数据分析要点,深入浅出地为听众讲解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在真实世界研究中控制混杂因素并高效校正,以提供更高的循证医学证据,更好助力于医疗决策。

暨南大学南方药物经济学与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所张田甜副所长的《药物经济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从医院视角出发,阐述药物经济学研究目的,并展示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实践与应用,帮助研究者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制定更有经济性的临床研究策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柳青教授以《肿瘤临床研究终点指标的选择》一课,结合肿瘤临床研究特点,详释肿瘤临床研究中各类常用结局指标与其实际应用,带领听众深入剖析风险效益关系,了解终点指标的深层临床研究意义。

I/II期无缝试验设计具有提高研发效率、降低试验成本、缩短临床开发总时间等优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张力教授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I/II期无缝试验设计》中介绍了无缝实验设计与传统临床试验设计区别所在,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与风险控制,鼓励大家把握当前,迎接挑战,拥抱机遇。

医疗大数据与医学人工智能专题

数据科学助力医学研究时代已经来临,中山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谢志教授在《浅谈“医学+数据科学”研究》中讲述数据与医学实验之间产生的火花,如今机器学习模型能帮助实现更高效的预测,假设驱动和数据驱动相互结合,临床医学、生命科学和数据科学交叉研究手段,共同解决临床和科学问题。

数据共享和数据开放助推了科技创新,拓展了科研方向,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雯教授在《临床研究的选题思路:大数据挖掘》中,从数据库获取和挖掘策略及实际应用两大方面展开讲解,延伸至高质量文章撰写,为大家梳理了围绕科学问题善用数据库挖掘方法的良性闭环。

AI模型在医学研究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统计师周倩助理研究员以《医学人工智能模型的构建与应用》通过多个实例,展现人工智能模型的临床应用范畴,包括提高诊断确定性、提升预后预测效能、推荐诊疗策略等。同时也引导研究者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基于AI构建的预测模型需充分验证模型效能后方可推广使用。

太美医疗科技副总裁张宏伟带来《临床研究信息化建设与多方协作》,透过生命科学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与进程,结合丰富从业经验,介绍医疗机构临床研究数字平台建设思路与实践,以及疫情期间远程智能临床研究的开展,通过数字化方式为临床研究管理工作提供更多支持。

消化道临床研究前沿动态专题

我院结直肠外科一区副主任、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骆衍新主任医师以《临床问题导向的直肠癌相关研究》为题,结合中山六院的优势病种,从中提取科学问题,由发病核心机制(基因突变及表观遗传学改变)入手,探究易癌变的腺瘤种类以及易患腺瘤人群,通过开展各类相关研究探索从根本上解决结直肠癌预后不佳的出路。

循证医学时代,临床研究尤其RCT研究是制定临床诊疗策略的重要依据。我院胃肠外科一区(胃外科)主任、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练磊主任医师在《胃癌临床研究新进展》中,围绕胃癌诊断、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治疗以及晚期胃癌治疗几大方面的临床研究新进展,强调要通过临床研究探索验证如何用好“组合拳”,提高进展期/晚期胃癌预后,最终实现胃癌精准、个体化治疗。

城市现代化促进更多慢性疾病发生和肠道菌群失调。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我院左涛研究员《肠道微生态移植与疾病治疗》,从转化医学角度聚焦粪便微生物移植(FMT)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关于肠道病毒群在FMT中发挥何种作用的延伸探索,以期发挥该领域的巨大潜力,利用肠道病毒对疾病进行精准干预与治疗。

我院肿瘤内科张剑威副主任医师带来《结直肠肿瘤临床研究新进展》,围绕早期结直肠癌所采用的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采用的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系统细致梳理以上两大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讲解年ASCO会议等最新前沿临床研究报告,聚焦热点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佳治疗选择。

我院结直肠外科何真副主任医师在《微生态领域临床研究新动态》中详尽介绍了微生态临床研究中利用临床队列优势针对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成功开展的高质量观察性研究,关于粪菌移植、益生菌等设计巧妙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靶向菌群等临床试验进展,激励听众善用资源,找准切入口,开辟独到研究角度。

临床研究写作专题

年,国自然基金首次设立临床研究专项申请。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蔡谦主任医师通过《国自然源于临床实践的探索研究项目申请介绍》分享成功经验,以国自然基金临床研究项目申请中标实例,为听众详解此项申请相关最新细则、申请思路来源及标书撰写实战要点。

我院期刊中心执行主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及《胃肠病学报道(英文)》编辑部主任汪挺在《临床研究论文的谋篇布局》中指出,谋篇在于根据设计类型规范撰写、把握清晰论文主线,布局则要秉承严谨原则,贯穿正文直至投稿各个环节。对标国际要求,从期刊审读重点出发,层层递进揭示精妙高分文章的秘诀。

好的论文离不开好的语言表达。中山大学医学院医学英语教研室主任、我院GastroenterologyReport编辑部副主任甘可建精炼编审专业经验,以《HowtodraftanEnglishclinicalresearchpaper》带领听众打造好科研写作的“6C”要素,帮助研究者避开英文论文中的常见错误,让更多优秀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视野中展现。

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是高质量研究开展的第一步。我院肿瘤内科胡华斌副主任医师带来《高质量方案撰写与执行成就高质量研究》,基于临床试验方案规范指南(SPIRIT),为听众精选解读临床研究者适用的条目范畴,结合JCO发表经验等实例,析解优秀临床研究方案写作细节,讲述成功临床研究团队的幕后故事。

稿件统计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我院临床研究中心统计师史李铄助理研究员在《临床研究修稿时常见统计学问题》中围绕把控稿件统计学质量过程的常见问题,提供实战性修改建议,帮助大家针对各类型统计学评审意见打磨出优秀科研论文。

5月28日上午,本次临床研究前沿论坛圆满结束,为期一天半的精彩课程广受好评,线上实时在线观看共人次(未包括回看人数)。

未来,中山六院临床研究中心将会继续为研究者提供更多前沿学术资源,构筑临床研究学术交流平台,致力培育卓越研究型医学人才。

责任编辑:张源泉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

终审:朱昌平

审定发布:李汉荣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yxlb/86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