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医学概念
医学核心
医学条件
医学类别
医学创始
国内机构

朱亚文在一起救护者篇,哪些镜头直面死

《在一起》好像是各大导演的同题作业,大家都交出浑身的解数,来上这个看似有着固定答案的作业。

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八集四个单元看,第一单元《生命的拐点》第二单元《摆渡人》第三单元《同行》第四单元《救护者》,表现最能呈现细节功底的居然是最需要医疗专业的《救护者》。

在朱亚文,徐璐主演的《救护者》,讲述上海重症医学专家朱亚文扮演的黎健辉还有徐璐扮演的护士周周,赵魏扮演的方主任等救援队在武汉抗疫前线奋战,面临时时刻刻和死神作斗争治疗病患的考验。

这一单元在网友的眼中最具有电影风格,有很多让人难忘的镜头细节呈现。

这里就为大家解读这些呈现死亡恐惧和心生希望的场景画面吧。

1太恐惧:走廊尸袋,闪光手机和来不及收的衣服

有网友分析这一部分细节,似乎还没有给心灵最大的冲击和震撼。尤其从黎建辉这个从相对平静的城市来武汉支援的专家,这是第一次彻底感受到死亡的迫近和恐惧。

尽管,他是一个经常会直面生死的重症医学专家,但这样面临一个接一个的尸袋搬运,甚至连衣服还来不及收,手机还在善良,人就已经不在了。

他一个人站在走廊,这种内心的震撼,恐怕对他的一生都是巨大的。

包括屏幕前的我们。

也许这种比较像纪录片一样直接的表达,从黎建辉质疑尸袋放在病人床旁开始,他被领到走廊,看到长长的走廊,一个又一个黄色的袋子。

这种很克制的安静,在我看来是很震撼的,并不是突然炸裂,而是一种隐隐作痛,痛很久那种。

这时候,黎主任大概是真正切身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死神较量的决绝。

2太真实:器材少氧气少,开会争执自制氧气空间

很多人都体会到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紧张感。但没有一个地方像武汉前线这样感受最直观。

这部剧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尤其是《救护者》这个单元,直接讲述医护人员如何救治病人,直面生死。

黎建辉在和各科会诊医生开会时,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要赶紧用激素控制炎症风暴,有人建议没有循证医学不适合使用。

正在混乱争执中,更务实的黎建辉说,大家都在等待治疗,你们这样讨论,病人都要憋死了。赶紧先解决氧供问题。

黎主任最直接的建议,先供氧再考虑其他,就是这么接地气的建议还有开会争执场面。

一下子就能感受现场争分夺秒,来不及各自客气的真实感。

再看呼吸科方主任因为氧气供应不足,为选择哪个病患吸氧,而崩溃自责,也是很真实的。

选谁先用氧气就可能放弃了另一个人的生命。

就是医生也不能这样轻易决定他人的生命权?太残酷的场面!

最后,大家一起想办法做了一个氧气装置,大家在一个自制的罩子里,一起吸氧。

谁的生命都值得珍视,无论老人孩子还是年轻人。

只见一个病人,用尽力气举起了大拇指,向氧气空间外的医生们点赞!

3太残酷:刚刚还在请求换床需要冻疮膏的病人,现在就已离世

护士周周如果在家,大概还是一个会撒娇的年轻姑娘。

医院里,她就是一个可以握着病人的手给予生命安慰的白衣天使。

走廊里,一个阿姨拉住她,说护士小姐,能不能帮我换一个单间啊,再贵也可以。

我们看到这里会觉得,这是什么时候,这个阿姨居然还提出这样苛刻的要求?

只听她后来说的两句话,瞬间就理解她了。

她说,走廊每天都在死人,几分钟前还有说有笑,一下就没了。我害怕啊。

我害怕,我就这样死了。我只是来出个差啊,怎么就遇见这个事。

护士周周能怎么办,也只能拉着阿姨的手安慰她,说是很多支援的专家都来了,一定能送她出院。

还答应她帮她找冻疮膏。

镜头一转,周周好不容易忙得差不多,赶紧拿了冻疮膏过来,却愣在那里。

她看见,刚才的阿姨已经被盖上了布。

阿姨走了,周周的承诺没有办法兑现。

她不说话,走进去,拉住阿姨的手,开始帮她擦冻疮膏。

疾病太残酷了,生死就在短短的时间里分割开来。

4太无奈:医生没有救回那个和他打赌谁的儿子重的年轻病人

魏力医生默默站在窗口,他心里难受。

因为他没有救回那个笑着和他打赌,他俩即将出生的儿子谁更重。

因为这个病人是沉默型反应者,氧饱和度已经到了20%,却还能够应答如常。这已经是非常危险的境地了。

没有抢救过来的年轻爸爸。枕头边放着他手机上儿子的照片。

医生给他的妻子发去一段话,你赢了,你儿子比我儿子重!

妻子回复,谢谢你,加油!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几个画面,泪奔!

医生一时反应不过来,明明做出承诺要送这个即将做爸爸的病人出院,可是他违反了承诺。

尽管,这是谁也不想并且意想不到的事情。

5太无助:救护者和病人都好像溺水者一般无法呼吸

在《救护者》这个单元里,交代的细节很多,病人和医生的守望相助似乎也都刺痛我们。

甚至还有一种电影的质感,从一开始,黎建辉的视医院,到他看着走廊的尸袋,还有方主任奔跑着为手术拼凑争抢着材料。

都是长镜头一气呵成,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沉浸感,简直透不过气来。

也许主创感觉还不够。再来一次点题。

只见镜头中一个画面,一个人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我们可以想象这是病人,他们就好像是溺水一样无力抗争,新冠的感觉就好像是溺水一样窒息离开。

又好像是医护人员,明明想要救人,却好像溺水一样完全无可奈何的无助感。

我们在那无尽的水底黑暗中,分明像是看到了一线光亮,那是来自生命的光亮。

6有一线光亮:一个绝望的老人获救,黑夜总会过去,阳光会来临

黑夜太久了,总会看到太阳。

一个绝望的老太太,对护士说,如果我和老爷子都需要抢救就先救他吧。

他性格安静,可以一个人拉琴,好好活下去。

我比较喜欢热闹,一个人活不下去。

听着就让人伤感,在那个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机的地方,太难受。

老太太也到了危机时刻,医生们拼命为她寻找更多医疗设施,想要挽留这个依旧热爱生命的老人家。

最后,老太太终于活过来了,她被推到走廊里,停下来,伸手感受阳光。

“好久没有看到阳光了”

这像是一个隐喻,是的,再久的黑夜也会遇见阳光。

无论是救护者还是被救助的患者。

7有转机:从代表死亡的红笔到出院的绿笔还有空空的床位

这部剧的每个段落似乎都有交代。

从一个人孤孤单单踏上武汉支援,到一个人默默望着出院后空下来的床位。

黎建辉在想着什么呢?

经历无数生死的重症医学专家,这一次的生命触动恐怕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用红色的笔或者绿色的笔去划掉一个人的名字。

那却代表着一个生命活了下来或者离开人世。

就好像那里是生死簿一样。

作为医生,护士,或者病人,离开这里的时候,大概都是向死而生的时候,会更加珍惜生命和肩上的责任。

写在后面

生活中最能击中我们内心的是什么,也许是一句话,一个画面,一个动作,大多就是一个细节。

在看《在一起》第四部《救护者》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被深深震撼到了,这种震撼不同于第一单元生命拐点的那种承担社会大义的英雄感,也不同摆渡人单元的小人物无畏感,更不同同行单元的拼命赶回武汉的青春感。

这部救护者有很强大的职业使命感在其中,这种来自直面生死的使命感如何震撼人心。

看起来需要很大的口号和叙事,却用极为克制冷静的纪录片一样的叙述和职业语言去表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完全真实的现场。

特别想致敬,用心和足够专业的素养去致敬救护者的主创团队们,你们让我们看到了直面生死的救护者团队,也让我们看到了你们对生命的敬畏!

一共十个单元的《在一起》就好像是十个导演的同题作业,谁更尊重直面生命的这个作业,谁就会受到观众的认可。

有人说,救护者这一单元甚至高于前面的生命拐点和摆渡人单元,可贵的就在于细节和生命观。这里可以打分到9分以上!如果可以每个单元打分的话。

您觉得呢?

今日话题:

如果可以为《在一起》的每个单元打分,你会为《救护者》打多少分呢,理由是?

怡姐话人物,追剧式多角度探索影视书人物,和本土电影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yxlb/88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