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药行业的小学生。
做销售时,遇到客户突然问我要详细的“证据”资料,大喜过望的我求爹爹告奶奶的拿到证据送过去,然后就没有什么然后了。但偶然看医学部拜访KOL,现场能看到客户的互动反应。我想,在我与医学部之间,有个差异。
为了搞明白,我花了好多年,现在把我研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抛砖引玉。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排除几种情况:
1、医生跟你还没有建立起信任感
2、医生没有用过你的产品
3、“showmeevidence”是医生的借口
在我们拿掉“客情”和“资源投入”的“干扰”后,从了解知识框架开始。
01循证医学和证据分类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包括认识论和实践性。认识论强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反应出的统计概率;实践性则以指南作为指导,并考虑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本与收益。
其次,循证医学的证据质量先后经历了老五级,新五级,新九级,GRADE,如下图:
我们从“新五级”和“新九级”对证据质量描述可知:
新五
新九
我们常说的RCT研究,Meta分析(系统性评价/综述)属于高级别证据(I级)。
一般,外资公司会在自己的PPT和会议中不予余力的运用此类证据。因为“推荐给患者的治疗措施应该源于大样本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但解读得是否到位和医学部的以及市场部的解读能力有关。有不少只看“摘要”和“结论”部分,这是不够的。比如:我遇到过结论为“非劣性”研究,其实真正的差异在那篇文章的“试验方法”部分。
“作为销售,如果你的公司能提供RCT研究,Meta分析的证据,恭喜你。腰杆子可以硬起来。有的公司做“临床研究”。这属于次一级的证据,要看有没有“对照组”(随机或非随机)和“样本量”还有随访时间等。有对照组的比没有设对照的难做,所以质量相对高(另外还可以比较特殊病人群,以及随访时间)。
其次,大多数由销售部执行的“临床观察”其目的偏市场销售。这种项目在初期与医生沟通时,遇到较真的医生说“不严谨”,他说的是实话。但也不用慌,要“严谨”的话,实在是太难了,大家心知肚明(也可能医生不知道你的目的)。所以,临床观察是有多大本事(资金,参与的人力复杂程度,跟进的精力)干多大事,要把握分寸。目前,考虑合规,已经很多公司不可以操作了。如果打擦边球,销售能否把这个“资源”用好,需要训练和经验。
做“沙龙”“病例研讨”的病例一般属于病例报道和临床经验。参会听众的兴趣不在证据级别(专家临床经验的总结报告,案例报道和其他非对照临床观察都应该明确列为极低质量证据),在于“病例的难度,复杂程度以及处理的经验”等。
注意:如果想自我提高,不必在意证据质量。可以先从Meta分析和综述类文献读。了解疾病或治疗方案全貌(但这容易受主流学术方向误导)。然后再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细化。国内文献,想知道质量如何,可以看“引用数”。引用的多,相对价值较高,可以把一部分为了“晋升”发表的低水平文章区别开。有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对也适合做对某个领域的了解,因为他们替你筛选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献,可对感兴趣的结论追溯引用的原文。对于外文文献,现在有很方便的工具可提供翻译。虽然翻译未必准确,但如果看过50篇以上国内文献后,很多词汇和撰写的描述方式会有心得,可以“以经解经”的方式修正,提高阅读准确性。
02与实际学术推广动作的联系
“老五级,新五级,新九级,GRADE”。前三者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治得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