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就快要到了。希望每一位青年都是对得起这个节日的有为青年。什么是有为青年?无论你什么专业、能自发学习利用现有工具自我解惑、保护自己以及所有自己在乎的人的青年就是有为青年。今天一步步手把手以理论搭配案例分享如何不被医疗广告忽悠。不难、真的一点点都不难。
今天以泛滥得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为实际案例进行说明、并且假定你打算花钱给自己在乎的、却不幸得了癌症的人买一款健康保健品。
第一步:掌握最最基本的理论(如果连这点都不愿学习的话建议直接去莆田系挂号)
癌症是一大类疾病、日常生活中其治疗方法与预防方法的信息极多、极其混杂、信息来源五花八门。在炼就敏感辨识海量信息的真伪的火眼金睛之前、首先应该掌握辨识的标准是什么?若你连标准都没有、那你所谓的辨识完全是架空的(很多人就在这个坑里死去、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标准是:了解信息来源所引用研究的品质。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研究的品质?是研究开始前设定好的研究方法——也就是你这个研究是怎么设计的。研究的设计不同、可靠度也就不一样、哪怕研究过程中都严格遵循科学方式——这是在一开始就决定的。根据可靠程度从高到低排列研究方法(以人为研究对象时)如下:
①随机对照试验(RCT)
②非随机对照试验
③队列研究(COHORTSTUDY)
④患者对照研究
⑤病例报告
⑥实验室研究
⑦医学权威人士(大牛)的意见及经验谈。
研究可靠度越高、偏差(Bias)就越少、偶然性越低、通常而言越容易再现——这方面科普已经不少。
然而科普比较少的是反面:可靠度越高的研究方法、为了彻底执行研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也越多。因此若以研究实施难度从高到低排列、将同样变成这样:
①随机对照试验(RCT)
②非随机对照试验
③队列研究(COHORTSTUDY)
④患者对照研究
⑤病例报告
⑥实验室研究
⑦医学权威人士(大牛)的意见及经验谈。
所以这个世界永远没法理想化:我们做不到所有试验都以最高可靠性来实施(当然客观上哪怕有钱有时间也不是所有试验都能够以最高可靠性来实施的、这个话题比较复杂、省略。实际上还有比随机对照试验可靠性更高的对于RCT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以及对于Meta的Meta、但是这些在本文都没有必要、省略)。
极简介绍每一种研究方法的本质特征:
①随机对照试验:把研究对象随机(就好比抽签形式)分为两组、一组给真药、另一组给假药(安慰剂)、然后对比治疗效果。可靠性最高。然而耗时烧钱、要好好实施不容易。同时在替代医学领域、有时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本身就很困难、譬如若想对针灸正骨按摩等进行研究的话如何精确设定假药(安慰剂)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②非随机对照试验:对试验对象分组时不进行随机分配。相对随机对照试验、可靠性差就差在这里。
③队列研究:对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进行长达数年至数十年的跟踪、确认某种疾病的发生、研究与某种疾病的发生相关联(也就是可能是疾病导致的原因)的因素(譬如吸烟喝酒膳食偏好等生活习惯)。大体有两种队列研究:一种是展望将来——先对可能引发某种疾病的因素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在跟踪过程中对疾病与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前瞻性研究。还有一种是回首过去——即事后对引发疾病的要因进行调查、然后对跟踪调查中所显现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回顾性研究。
④患者对照研究:将已经得病的患者(病例)与年龄性别等因素一致的未得病的普通人进行对照、追溯过去、比较并研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这种研究方式的好处是结果出得比较快、然而缺点非常明显——首先很难找到理想的对照者、其次靠回想过去本来就可能带入大量偏误(Bias)。
⑤病例报告就是病例报告、不展开。
⑥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通常使用实验鼠(Mouse、Rat等等)或者培养细胞。实验室研究的巨大短板是:实验鼠和培养细胞不是人、实验室结果完全不能简单套用到人身上。人身上的情况复杂得多得多(但是很多保健品广告特别喜欢用实验室结果来骗人、让你入戏太深)。
⑦医学大牛的观点和经验谈:可靠性反而最低。因为脱口秀般的主观观点和经验谈之类常常并没有充分数据和证据的辅佐。虽然老百姓通过社交平台或者其他公众媒体如广播等渠道获得的医学信息多数恰好正是观点和经验谈之类。。。乍听上去、你会觉得医学大牛的观点和经验谈特有说服力的感觉觉、然而请注意冷静独立思考、尤其要思考的是他所表达的观点与经验背后到底有没有证据和数据的支持。
有了上述最最简单的理论武器之后、你就可以迈出独立探明真相的第二步了:
第二步:假设梯子、翻墙出去。
这一步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除非客观上硬件设备有限制、否则我只能说你不是有为青年、而是弱智青年了。
第三步:打开PubMed(而不是打开百度!)、开始搜索。
门户链接如下: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