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7分钟
本文章节:
01、要是行为治疗不顾及个体感受,会很可怕!
02、认知治疗注重纠正认知,但总纠不了怎么办?
03、在AI时代,认知行为治疗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04、正念疗法更进步一些,但仍未做到高效而深入
如今,精神分析流派还在国内大行其道,但在西方发达国家,认知行为治疗(CBT)早已经取代精神分析疗法,成为主流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法。
近年来,认知行为治疗(CBT)在国内也得到了更多重视,尤其得到了国内精神医学的认可,并且国内外循证医学证实其有效。
在实证有效这一点上,精神分析流派远远不及认知行为治疗(CBT)。
现在,认知行为治疗(CBT)经过不断演变,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技术的内容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不过,即便如此,CBT的局限性一直存在,尤其是现在进入AI时代之后,它的局限性会更凸显。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科普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发展历史,并深入分析它的作用和局限性。
01、要是行为治疗不顾及个体感受,会很可怕!
认知行为治疗(CBT)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分为行为治疗(BT)和认知治疗(CT),它们的创始人分别为约翰·华生和阿伦·艾伦贝克。
从发展历程上看,这个阶段可以视为“第一代认知行为疗法”。
我们先来说说行为治疗。
据说,华生曾学习过精神分析流派,但他认为弗洛伊德的那套理论太玄乎、太主观了,潜意识看不见摸不着,根本无法准确定义。
编辑约翰·华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华生估计是个典型的“理工直男”,他转而研究可测量、可观察的行为,后来创立了行为治疗(BT)。
华生最具代表性的实验是年的“小艾尔伯特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受试者“小艾尔伯特”只有11个月,是个名副其实的宝宝。他一开始对白鼠、兔子、毛发、棉絮等事物都不恐惧,还会主动触摸。
可是,每当他触摸白鼠时,华生和同事就在这名宝宝的后面用力敲击铁棒,制造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把小艾尔伯特吓哭。
经过几次之后,白鼠再次出现在小艾尔伯特面前时,他立马就哭,非常不愿意跟白鼠待在一起。
华生认为,这个实验显示了人类的经典条件反射,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和其他情绪反应是可以通过后天条件形成的。
行为治疗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各种实验为基础,比如著名的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还有系统脱敏原理、模仿学习原理等等。
行为治疗的理论认为,个体的日常行为里,有些是适应性的,有些是非适应性的,说白了就是,在人的行为里,有些是中性的、健康的,有些是不健康的。
比如因为恐惧而总是逃避社交,总忍不住反复洗手,有成瘾行为等等,这显然就是不健康的行为。
行为治疗认为,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是后天形成的,是导致个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不过,这些行为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和行为引导来消除。
其实行为治疗的道理并不难理解。早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没有诞生之前,人类社会用了几千年的奖惩制度,其实就是一种行为治疗。
而且,行为疗法基于科学实验,它确实是有科学理论依据和作用的。
但是,如果过度、不科学地使用行为治疗,弊端非常明显!
行为治疗、尤其是极端的行为治疗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