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之后证据的产生和收集,也许会在哪些地方遇到难题,又该如何解决?本期我们专访了礼来中国医学部医学科学高级医学总监金建军博士。
金建军,临床医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有超过14年在跨国医药公司从事临床研发和医学事务的工作经验。目前在礼来公司医学部,担任医学科学高级医学总监。在加入礼来公司前,曾担任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医学事务总监,以及美国惠氏公司的高级医学事务经理。
本文中,金建军博士将分享他对于上市后证据收集的经验和理解。
一个治疗糖尿病的老药,表现看上去似乎没有太多新意,但是医生如果从临床中发现一些新的可研究的点,恰好是大家都感兴趣想研究的点,那么老树开花,也是新的机会。
深入交流,寻找共同兴趣点
药品上市之后数据产生和收集的方法多种多样,在金建军博士看来,目前相对较好的一种可行方案是做观察性研究,进行真实世界数据收集。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较多的数据;此外重要的途径是,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关于这一产品在这一治疗领域还有哪些未被满足的医学需求,如果医生认为值得深入探讨了解,那么就找到了双方的共同点,找到契机,可能可以发起一些上市后的临床研究。
有时,药企的想法和医生的想法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这该如何处理?在金建军博士看来,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客观情况带来的,在国外进行真实世界研究是很普遍和相对容易操作的,但而中国的医生往往承担着巨大的患者诊治任务的压力,对于临床研究很难挤出时间和精力;此外,在研究的具体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各种繁复的审核手续;最后,实际操作中对于此类研究不够重视,从而导致数据收集完整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最终影响整个研究的结果和质量。
尽管这些年来,在真实世界研究方面中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观点上,还需要进一步转变。金建军博士举例称,有时会遇到认为真实世界研究不重要的情况,认为所有的临床研究都是为了推广药品,或是过分注重了注册临床试验……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和磨合。
药品优先审评审批制度已经建立,而在近几个月,CFDA方面又透露出或将未来可实行有条件批准的信号,这是否对上市后数据的产生和收集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对上市后临床证据收集有着丰富经验的金建军博士是如何看待有条件批准与上市后数据的处理关系呢?
“我觉得这是两个概念。有条件批准只是专门针对一些特殊种类药品(如罕见病等)的做法,而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金建军博士说。
药品注册只是药品生命周期其中的一个环节,仅仅是拿到行政上的上市许可,而此后关于产品或者对应治疗领域里的研究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些是为了注册新适应症,也有是针对已批准适应症的不同人群受益的研究。只有不断探索,加强新的可行性研究,药品才能更好地或是最优化地延长生命周期。
落地生根,寻找中国方案
那数据产生以后,如何让数据价值最大化?
金建军博士分析称,数据产生后,首先可以在医学界反馈,将这些数据高质量地发表在医学相关的权威期刊杂志上,让更多的医生同行们知悉了解,在学术界得到交流。而这一步,对于药企而言,也是广而告之的一种路径,可以启发和鼓励更多的临床医生参与研究,研发新药,也可以对于如何合理使用药品起到推动。
“世上没有一个完美的好药,但如何可以更好地使用这个药,把它的疗效发挥到极致,同时把不良事件降到最低,这也是一种完美的体现。”有时候,业界人士或者围观者会质疑这种方法中是否是以商业价值为唯一目的。对于这一问题,金建军博士的态度是:“有些时候商业跟学术是无法完全区分的。有人认为公司的行为都是商业行为,可以理解;但是客观来说,做临床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研究,文章的发表也是基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要客观的评价。很多时候,不能很简单纯粹地去区分是学术还是商业目的。
和医生互动,进行需求的探寻和发现,有时候也许很多药企治疗白癜风什么方法好北京有哪些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