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医学概念
医学核心
医学条件
医学类别
医学创始
国内机构

青囊荐医当代孟河医派传人middot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 http://m.39.net/pf/a_4525438.html

《江苏中医当代名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主编:陈仁寿

副主编:高想、朱方石、姚惠萍、杨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江苏省第一至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共选医家82位,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12位,医院18位,医院7位,南京市8位,苏州市8位,无锡市5位,常州市6位,南通市6位,扬州市2位,泰州市3位,淮安市1位,盐城市3位,徐州市2位,连云港市1位。每位医家介绍个人简介、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经验方、主要论著、参考文献。

下文摘自:《江苏中医当代名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当代孟河医派传人

申春悌

常州篇

个人简介

申春悌,江苏省常州市人。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内科方法学研究所所长,医院主任医师、原副院长,孟河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临床研究数据监查工作委员会会长。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科技部中医药科技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评审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等职。

年随明朝王肯堂后裔王莲荪中医学徒,医院工作,年南京中医药大医院工作。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四十余年,为孟河医派费伯雄一脉后人、当代名中医徐迪华主任医师传人。对中医内科心肺脑疾病和中医妇科的更年期综合症、痛经、不孕症等有自己独特方药,研制了心律安口服液、卡通片、香通片、补肾平喘丸等中成药治疗心肺脑疾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医院中医临床科研、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中药剂型改革定向科研学科基地”负责人;共主持国家、部、省、市级项目20项,获部、省、市成果奖14项次、获新药证书1项、新药临床批件1项、专利3项。在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篇,编写专著数十部。

学术思想

  1.特发性肺纤维化,宜从痰瘀论治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间质性肺疾病,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肺泡炎、肺泡单位结构紊乱和肺纤维化,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伴有刺激性干咳,低氧血症,肺功能显示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本病病情呈持续进展,预后差,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西医主要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长期使用全身副作用多,中医中药在本病的治疗上有一定的优势,能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减少激素使用副作用。

申春悌教授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伴有刺激性干咳、气喘等。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本病症状的描述散见于“肺痿”、“肺胀”、“喘证”等篇中。《金匮要略》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张仲景谓肺痿,一是因肺有燥热,肺失濡养所致;二是因肺气虚冷,不能温摄津液所致。此后历代医家论治肺痿多宗仲景之说。申师认为,其肺功能表现为肺活量、肺容量减少及进行性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是“肺叶痿弱不用”的具体表现,因此将IPF归属为“肺痿”范畴。

肺主气,“朝百脉”,与心共同主持全身血液的运行,其血脉丰富,为肺保持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申师认为,各种原因导致肺主气功能失调,影响气对血的“统帅”,使得血液瘀积于肺;另一方面,本病症情反复,缠绵难愈,或因瘀阻脉络,津液失其输布,久则津凝成痰,渐成痰瘀互结之势。因而痰、瘀是其两大病理因素。现代实验研究提示,各种组织增生和变性,均属瘀血范围,肺纤维化时肺的微循环则明显出现障碍。

从病变形态和病理变化看,从病变外形来看,各种原因导致的单纯肺间质纤维化,X线均表现为肺容积减小,肺功能表现为肺总量下降等,这些线索提示肺脏皱缩变小,与“肺痿”相吻合,正如唐容川云:“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从微观病理变化来看,肺间质纤维化损害部分可见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通过活血化瘀治疗则可明显减少胶原含量。

从临床表现及病程看,肺间质纤维化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还可见黏性或泡沫样痰,即“浊唾涎沫”,是为痰浊内盛;病程后期出现口唇及四肢末端紫绀,舌质紫黯等,是组织供氧不足的表现,属血瘀之征。所以,痰、瘀是该病两大病理特征,活血化瘀、逐痰应贯穿本病始终。

2.辨证论治体系,宜结合现代科技方法

随着中医现代化(包括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遇到了困难,尤其在病证诊断和疗效判断方面,如诊断标准缺乏量化、辨证论治正确而疗效欠佳、有病无症出现“无证可辨”等问题。克服这一困难,需借助现代科技方法,借鉴现代各种理化检查手段,补充和完善辨证论治体系。

申教授认为,首先要扩大中医临床辨证诊断视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诊治要求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传统辨证诊断方法,大多数人希望在现代科学方法监测下进行中医治疗。中医学虽对“形之于外”的生理及病理现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但对“有诸于内”的脏腑、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生理病理认识十分匮乏,它只能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宏观地分析和推测,并将其概括成各种证候以供论治,而对造成这种状态的微观物质基础无法把握,这就给论治带来了不够精确的一面。如临床上有些疾病的初期和潜伏期,虽然机体存在病理变化,却无任何临床表现。此时中医因无症可辨,给预防和治疗带来了困难,而通过理化检查则可发现异常并施以相应的治疗。举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肾炎为例,这些疾病的早期尚未出现肾阳虚临床症状时,却存在检测指标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等多个靶腺功能的异常,医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靶腺的功能低下到一定程度,临床上就会出现肾阳虚的表现,那么提前用温补肾阳的方药治疗,就既可预防季节性发作,又可改善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为抗复发创造条件。又如临床上无典型症状的隐匿型冠心病或变异性心绞痛,按心血亏虚证治疗可以缓解病情,提示我们在与冠心病相关的某些检验指标(如心肌酶谱等)有某种异常时,或许就与心血亏虚证有某些联系。所以,中医临床辨证应在传统辨证指标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先进的理化检测指标,补充传统中医辨证内容,扩大中医辨证诊断视野,这样不但能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基本理论,还将大大提高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水平。

其次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指导论治。根据辨证所得的证名,推理论证治疗方针、原则,选择最佳的方药或技术手段。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因辨证自身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且缺乏对微观层次的认识,如某些已有器质性变化的疾病,因代偿尚未表现出功能异常,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就无法辨证,更无从论治,这就需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指导论治,即把传统的四诊信息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检查对现代疾病诊断的指标群结合起来进行临床辨证,那么论治的“立法、选方、遣药”也相应得到丰富和补充。如某些患者平时无任何不适,在例行体检中发现癌肿,对这种无症可辨的病例,我们可根据癌细胞生长繁殖迅速、代谢旺盛的特点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即早期多以实邪为主,应以清热解毒药祛邪;中晚期则多因肿瘤导致脏器功能衰退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亏的证候,治疗应益气养阴、扶正祛邪。又如有些疾病因邪热造成阴虚后,如果疾病已除,采用辨证进行养阴治疗有效;如果疾病没有消失,象肿瘤、肝硬化等,虽然辨证仍属阴虚,养阴治疗则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疗效,此时必须把辨证和辨病结合起来,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之辨病治疗,症状才会很快消失。

3.重视循证医学在中医研究中的运用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指在制定有关医护决策中最诚实准确及明智地应用当前最好的依据,它是建立在个体临床经验与能获得最好的临床依据完善结合基础之上的方法。即凭自己的良心,准确无误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科学资料对某个患病个体做出决策。它是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遵循科学依据的临床医学,它要求医生对病人的治疗应以科学证据为指导原则,以病人“预后”为指标的随机化汇总分析。

申春悌教授对循证医学以及与中医学的关系颇有研究。循证医学的实践条件是必须具备最佳的真实可靠的临床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必须以临床流行病学/DME理论与方法及临床医学为基础,获得科学性强的真实可靠的医学研究成果与资料供批判性地接受与应用。申教授认为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循证医学的核心是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最新、论证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它强调证据的获取和评价。而中医药学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不但注意个人临床经验的积累,还十分重视医学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大量医学文献的积累,对中医药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还十分强调古典医籍的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这和循证医学强调的从医学研究文献中获取的系统信息指导临床决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医药学与循证医学在诊疗模式、思维方法学上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中医学的诊疗模式、思维方法应当得到新的发展。所以现在引循证医学入中医药领域,不但促进中医药临床科研更好地运用DME方法,同时也促使中医将长期来个人临床经验和通过系统收集而得到的外在最佳临床证据结合起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科研和诊疗水平。

她还认为,引入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必须充分重视研究人员的培训,提高“证据”的可靠性。尤其是应在中医药系统内进行推广与普及循证医学和系统性评述方面的知识,推动这一方法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循证医学不仅仅局限于随机试验和Meta分析,它涉及到追踪最佳的外在证据,通过系统分析和原始研究资料来回答问题。如果用于系统性评述的原始资料质量较差,证据的可靠程度较低,则系统评述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循证医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进行中医药的循证医学研究,在强调科研人员的科学道德的同时,首先要从临床科研人员培训入手,提高中医药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提高中医药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必须把循证医学研究与培养自己成为经验丰富的病史采集者、临床体检者、考虑周祥的诊断学家、治疗学家结合起来,这和中医药学的形成思路方法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循证医学的原理、策略和技巧是医学界普遍适用的,对目前即将在全国实行的医疗卫生改革,EBM的引入无疑给医疗政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用EBM方法可以研究对每个病种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最佳经济的价格治好病人。

临床经验

1.治高通气综合征,从情志论治

高通气综合征是由于通气过度超过生理代谢所需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其特征是临床症状可以由过度通气激发试验复制出来。传统的观念认为,焦虑和应激反应等因素诱发了超生理代谢需要的过度通气,而临床症状都可以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来解释。

中医学文献对本病虽无专述,但在《内经》《金匾要略》等书中能找到类似的描述。《素问·举痛论》中有:“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金匮要略》在《妇人杂病》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证候的描述中也有类似的临床症状:“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故申教授治高通气综合征均从情志论治,分型辨治如下:

(1)心神惑乱

症状:呼吸困难,喘促阵作,心悸、心慌、心神不宁、头昏无力时伴有紧张、恐惧和濒死感,或感到控制不了自己,舌质淡,脉弦。

病机:此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脏躁“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这一组症状多由心血虚少心神失养以及肝气郁结,忧郁不解而致,忧思郁虑,情志过极,使肝气郁结,正气耗伤,营血不足,心神失养,急而发作。《医宗金鉴》谓:“脏,心脏也,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用甘麦大枣汤加减,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喘促气逆者合五磨饮子(乌药、沉香、槟榔、枳壳、木香)。血虚生风而见手指麻木或针刺感,或手足蠕动、抽搐,加当归、生地、珍珠母、双钩藤养血熄风。躁扰失眠者加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等养心安神。

(2)肝郁气逆

症状:焦虑不安,情绪不宁,胸胁胀满,发时下腹气上冲胸,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悸心慌,舌红,苔薄腻,脉弦。

病机:此为《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病,从少腹起,直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本证为情志不遂,肝气挟冲脉而向上冲逆或肝火上逆而致。

治法:平肝解郁,降逆顺气。

方药:柴胡疏肝汤合奔豚汤加减:用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疏肝解郁,理气畅中: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缓急。胁肋胀满痛者可加郁金、青皮、佛手疏肝理气;丹皮、山栀清肝泄火;奔豚汤为甘草、川穹、当归、半夏、黄芩、葛根、芍药、生姜。

(3)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紧张,抑郁,胸部闷塞,头昏视物模糊,咽喉部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舌淡红,苔薄,脉弦。

病机:此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医宗金鉴》:咽中如炙脔,谓咽中如有痰涎,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分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痰凝而生。故用半夏厚朴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由于肝郁脾虚,聚湿生痰或气滞津停,凝聚成痰,气滞痰郁交阻于胸膈以上,故产生精神抑郁,胸中窒闷,胁肋胀痛及咽中如物梗阻等症。《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收为“梅核气”。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用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合用有辛香散结,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等作用。

2.治咳嗽,须病证结合

申春悌教授长期从事病证结合研究,认为现代医学的“病”与中医学的“证”是可以兼容的,证是可以依附病的。由于同一疾病内在病理本质相同,所以每一种疾病都有它故有的基本病机,同病异证时,证不同则治疗不同,但不能忽略针对基本病机的治疗。因此,治疗上异中有同。因为不同疾病内在的机理本质变化不同,异病同证时,证同则治疗相同,但针对不同的疾病治疗应同中有异。这样才能提高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

申教授诊治咳嗽以肺失宣降,痰热内蕴为基本病机,把证型分为痰热郁肺证、肺阴亏耗证、痰湿蕴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盛挛急证、风燥伤肺证,与证相应的治法有清热化痰,肃肺止咳,宣肺止咳,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疏风宣肺,疏风清热,解痉止咳,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根据咳嗽的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痰热内蕴。因此,宣肺止咳,清肺化痰应作为不同证型的共同治法,即基础治法。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肺炎等疾病与中医咳嗽相关。同一证型存在于不同的西医疾病中,所以在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应该有所差异。上述四种疾病都有痰热郁肺证,随证立法,治以清热化痰,但是由于西医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同,因此,治疗上应该有所不同。

临床诊疗咳嗽,申教授以宣降肺气,清肺化痰,健脾助运为基础治法。以杏贝汤(杏仁、贝母、炙麻黄、瓜蒌皮、桑白皮、紫菀、款冬花、陈皮、半夏、黄芩、枇杷叶)为基本方,其中杏仁、贝母作为君药,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贝母清热润肺化痰,二者通过宣降肺气,清化热痰而达到化痰止咳之功,另外杏仁具有润肠通便,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肠腑而能泻肺热、降肺气。炙麻黄宣肺止咳平喘,与杏仁配伍,一宣一降,调畅肺气;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瓜蒌皮清化热痰、润化燥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助君药清热化痰,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紫菀、款冬花润肺,止咳化痰,与桑白皮、瓜蒌皮同用,共奏宣肺止咳,清热化痰,养护肺阴之功,作为臣药。陈皮健脾助运、燥湿化痰,尚能防止臣药清热太过,寒凉败胃;半夏燥湿化痰,主治湿痰阻肺之咳嗽气逆、痰多质稀者;黄芩清泄肺热;枇杷叶清肺止咳;荆芥疏风宣肺,助君药、臣药的清热化痰之功,作为佐药。

申教授以“辨证了然,施治则知”的思维方法,临床辨证分型时还根据以上基础方进行灵活加减。如风寒袭肺证,加紫苏叶、荆芥、防风疏风散寒,若见气虚者加太子参、党参;风热犯肺证,加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荆芥疏风清热,咳甚者加蒲公英、鱼腥草、枇杷叶;风燥伤肺证,去半夏、桑白皮、瓜蒌皮,加紫桑叶、沙参、麦冬生津润燥,咽痛明显者加胖大海、板蓝根;痰湿蕴肺证,痰多、脘闷明显者加茯苓、厚朴,属风痰者,痰多胸痞,食欲不振,苔腻滑者,用三子养亲汤顺气降逆、化痰消食;痰热郁肺证,去陈皮、半夏,加蒲公英、鱼腥草、葶苈子等清热化痰;肝火犯肺证,可加栀子、牡丹皮、枇杷叶等,以增强清热止咳之功效;肺阴亏耗证,加沙参、石斛、百合、生地黄养阴润燥,咳甚者加百部润肺止咳,咳血者加白茅根、大蓟、小蓟止血。气虚咳嗽:痰多清稀者,去桑白皮、瓜蒌皮,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阳虚咳嗽:咳甚者,去桑白皮、瓜蒌皮等,加细辛、五味子温寒化饮,敛肺止咳。

经验方

心律安口服液

组成:莲子心15~20g,麦冬15~30g,五味子10g,竹叶卷心30g,苦参10~15g。

功能:清心热以交通心肾,养心阴以宁心镇悸。

主治:心律失常,症见心悸不宁、气短乏力、脉促或结或代。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2服。

方解: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范畴,心热是主要病理因素之一。多由疾病或其他因素使心气受伤而致心血不足,乃至心脉不和,复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郁久化热,导致本病的发生。方中君药为莲子心,味苦性寒,清心除烦去热,能由心走肾,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使肾水上潮于心;麦冬清心润肺,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失守;苦参安五脏、定志益精,专治心经之火;五味子性酸,有补益心肾、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阴血亏虚所致心悸、失眠、多梦;竹叶卷心性淡,甘寒入心,清心除烦,多用于温热病邪陷心包之症。诸药合用,共奏清心热以交通心肾、养心阴以宁心镇悸之功。临床研究表明,本方对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尤对室性期前收缩有显著的效果。

部分论著

申春悌,张华强,朱雄华,等.例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症候辨证标准现场调查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4(6),~

袁野,申春悌.例高血压病方证对应的临床数据挖掘研究,江苏中医药,,45(5),12~13

申春悌,陈启光,张华强.DME的测量方法在病证结合研究中的运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30(3),~

申春悌.高通气综合征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8(6),59~60

申春悌.论温通逐瘀法,中国医药学报,,9(1):43~45

申春悌,倪爱德.浅析温病气分证治,江苏中医,,11,25~27

陈怡,申春悌.清肺化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观察,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9(2),~

申春悌,朱雄华,曹伟春,等.心律安口服液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8(6),~

申春悌.徐迪华老中医肺胀分型辨治述要,江苏中医,,(10):5

申春悌.徐迪华运用豆芪汤治疗晚期胃癌的经验,江苏中医,,15(7),6~7

申春悌,程志清.循证医学与中医药研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4(4),7~8

徐迪华,申春悌.证的临界状态的临床特点,江苏中医杂志,,(4):44

申春悌,王彩华,李夏亭,等.中风病先兆证的观察研究,江苏中医,,17(10),50~52

申春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之我见,江苏中医,,19(1),3~4

申春悌,张华强.中医临床辨证方法研究的思考,天津中医,,19(3),1~3

申春悌.中医临床脏腑辨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江苏中医,,22(4),1~3

申春悌,陈启光,陆岩,等.中医证候要素研究中潜在变量模型的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33(11),~

青囊

读书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yxcs/81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