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医学概念
医学核心
医学条件
医学类别
医学创始
国内机构

王拥军教授从循证医学迈步精准医学,脑血管

彭洋现在哪里就诊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6328117978671209&wfr=spider&for=pc
4月16日,以“构建国家医学卫生健康战略科技力量”为主题的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搭建国家平台,展示重要成就,共议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略,引领医学卫生健康发展方向。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首都医科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分享了“脑血管病防治:从循证到精准”的主题报告,详细分析目前脑血管病的精准医学发展,并介绍了目前精准医学存在的挑战,希望未来可以不断地向高清医学迈步。王拥军教授指出,医学实践在不断进步,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发展,再到精准医学、高清医学发展。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居全球首位,致残率为欧美国家的2.5倍,死亡率为欧美国家的5倍。发病后的患者会有致残、复发、死亡等不良结局。在脑血管病发病后的临床转归中,复发是影响结局的关键环节。

图1脑血管的疾病负担

年进行的一项循证研究,证实了阿司匹林是治疗心血管病的有效药物,此后,阿司匹林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如用阿司匹林叠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以使脑血管病三个月内复发降低32%。基于此分水岭的重要研究,后续用药研究方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图2启动联合抗血小板

但是,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药物使用,具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开展了基因背景对药物疗效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在氯吡格雷代谢基因(CYP2C19)基因正常的人群中,应用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使复发风险降至6.7%,而该基因变异的人群则不获益。这说明代谢基因(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数量与抗血小板疗效之间存在量效关系。基于这一研究发现,后续研究开始向精准研究发展,开始研发“绕行”基因的替代治疗方案。图3阿司匹林叠加氯吡格雷的短程双通道双效应联合治疗对于精准医学,一个重大的挑战在于,脑血管患者有效治疗时间窗只有24小时,需要等待基因检测结果的时间非常少,因此床旁快速基因检测就是一项必须要推进的手段。《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两项相关实验。其中Chance研究全部纳入的是中国患者,point研究在国际非中国人群中进行。基于两项研究结果,指南建议在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人群中进行短期双抗治疗,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实施。Chance2-考虑了基因遗传变异对氯吡格雷药物代谢抵抗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且具有前景的发现。根据个人基因特征进行相应的抗血小板治疗会使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更好,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策略。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后,复发率从11%降到了8%,又通过精准医学,将复发率降低到6%。而想要继续降低复发率,就要从残余风险入手。残余风险中,白细胞介素IL-6是可以干预的。因此,除床旁快速基因检测外,第二个需要处理的问题就是降低IL-6。在双抗的基础之上,应用秋水仙碱降低IL-6的方式也可以降低复发率。图4秋水仙碱降低IL-6水平王拥军教授认为,应用传统生物学为基础的药物研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新药靶点的发现数量有限、几乎没有中国原始创新,药物研发周期长、花费高、成功率低。因此,在未来可能可以应用临床多组学大数据进行靶点发现,用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干预新靶点。目前正在建立以药物研发为目标的高水平队列,挖掘潜在干预靶点。目前基于CNSR3多组学信息挖掘分析发现了9个新药靶点,为临床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高清医学指导干预方式,未来可期。

往期推荐

喜欢本文的人都在看

汤宝鹏教授:防猝死与治心衰,如何双管齐下?

陈鲁原教授:版美国心衰管理指南热点谈——如何选择RAS抑制剂?

值班碰到室性心律失常怎么办?处理规范来了

年版心血管系统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出炉,三类药上榜!这类药不良反应可能更多是心理作用

心衰患者光治疗还不够,这种管理方式很重要!

欢迎投稿健康界心血管前线

稿件类型:指南解读、病例分析、前沿资讯、临床诊疗技术进展等

稿件字数:字以上原创

稿酬:视文章而定

投稿途径:tianxinfang

hmkx.cn或txf-(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yxcs/85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