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9-10日,由《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主办、百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协办开展的“临床护理改革与创新能力提高培训项目(水滴行动)第二期成果汇报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成功召开。医院临床护理科研骨干余名参加了此次会议。
第二期“水滴行动”培训于年3月启动,经过前期培训、科研选题与设计辅导、写作培训、论文评审等一系列工作。经专家委员会评审,来自首都医科医院、首都医科医院、中医院、医院、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院、医院、医院等9家单位的作者获得“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获得在《中国护理管理》杂志上发表的机会。
《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张洪君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张立新为会议致辞。她说,水滴项目的初衷就是想通过持续辅导的方式真正帮助大家提高科研能力,而不同于以往短期的培训。水滴行动不仅为临床护理人员传递科研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理念,即进行护理科研就是要潜下心来,扎扎实实地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滴水看似很渺小,但是它却能穿透岩石,汇集成小溪、江河,最终汇集成大海。这就有如临床护士每天都在默默地做着几乎同样的工作,所做的贡献也容易被忽视,医院就不可能运转。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护士对病人的关爱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关爱,这既是“水滴精神”,又充分体现了护理的精神。
此次会议特别邀请了3位护理科研方面的专家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医院副院长、年第七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者李红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循证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她按照构建循证问题、检索证据资源、评价文献质量、综合同类研究、传播临床证据、推动证据应用6个循证护理的步骤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循证护理的相关理论。之后,她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循证实践”以及“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中的循证实践”两个实例为参会学院分享了循证实践的方法。她特别强调,证据是否具有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应用证据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本土化,不能简单地把科学研究结果套用在临床上,要考虑病人是否能够接受,临床是否适用,这样才能够将最佳的证据完美地应用于临床。最后,她希望循证护理的推动能够使护理走出经验化模式,护士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系统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张洪君引用大量实例就“临床护理科研管理与选题”与参会者进行了分享。会议还特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编辑委员蔡莱荫为大家介绍了“临床护理专案改善与报告撰写”。她分别就护理专案项目的意义、目的、形态、适用范围、项目进行过程与步骤、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撰写手法与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为参会者进行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开辟了新思路,也解决了一些困惑。她提到,护理人员是24小时守候在病人身边,所以有责任为病人提供安全的照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时时刻刻去思考如何将护理质量提升得更好,这也是做专案改善项目的目的所在。随后,9位获奖者与参会者分享了此次获奖课题的科研历程以及参加这一期水滴行动的感悟。
11月11-13日,获奖代表一行8人医院进行了参访与交流。医院护理部主任王桂芸、副主任周幸生等科研专家以严谨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参访学员讲解了文献回顾(含系统性)、质性研究方法与设计、研究写作及发表、循证护理简介以及常用护理研究统计方法。课程结束前,获奖学员进行了课题汇报,并与专家深入探讨了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
↓↓↓点击关键词
往期回顾
平台简介
功能说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