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破裂,进而血小板聚集、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凝血瀑布,诱发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会导致冠状动脉的次全或完全闭塞,出现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现象。对于ACS患者而言,抗血小板治疗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水杨酸类-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和GPIIb/IIIa拮抗剂(GPI)。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患者急性期的基础治疗
中国共识和欧美指南均推荐ACS患者行双抗治疗,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使用何种支架,均采用至少12个月阿司匹林+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的抗栓方案。具体推荐如下:
中国ACS患者早期抗栓治疗及院间转运专家共识提出:若无禁忌证,ACS患者一经确诊,无论后续拟采用何种治疗策略(介入或药物治疗),均应立即启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提出:由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抑制剂组成的DAPT是选择性PCI患者治疗的基础;推荐NSTE-ACS患者进行DAPT治疗。ACC/AHANSTE-ACS患者管理指南提出:推荐支架植入患者中行超过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基于循证和指南的抗栓方案
SMART-DATE研究是一项随机、非盲、非劣效性试验,旨在评价6个月DAPT持续时间是否不劣于传统的12个月或更长的DAPT持续时间。研究人员将2,名植入DES的ACS患者随机分配至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的6个月DAPT组(n=)或12个月DAPT组(n=)。研究结果表明,与12个月的DAPT组相比,6个月DAPT组的MI风险显著增加2.4倍(HR,2.41;95%CI,1.15-5.05;P=0.02)。PEGASUS-TIMI54研究纳入21,例MI病史1-3年的患者,分为替格瑞洛90mg2次/d组、替格瑞洛60mg2次/d组和安慰剂组,所有患者服用阿司匹林75-mg/d,平均随访33个月。主要疗效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研究结果表明,高危心梗后患者双抗治疗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与安慰剂相比,替格瑞洛90mg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15%(7.85vs9.04%,P=0.),替格瑞洛60mg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16%(7.77%vs9.04%,P=0.)。欧美指南推荐,ACS急性期双抗治疗应维持至少12个月。AHA/ACC和ESC/EACTS冠心病双抗疗程指南更新推荐(图1):无论是行PCI、CABG手术还是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DAPT双抗疗程至少12个月;高出血风险患者可在6个月时停止DAPT,无高出血风险患者可以延长DAPT时间。图1.AHA/ACC和ESC/EACTS冠心病双抗疗程指南推荐细则
中国的相关共识指出,非血运重建患者的双抗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由于非血运重建ACS患者长期缺血风险较高,因此,对非血运重建的患者给予超过1年的DAPT治疗是合理的。ACS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提出:
对于非血运重建患者,DAPT至少持续12个月,高出血风险或发生出血等其他禁忌证除外;
如出血风险较低或治疗期间无出血并发症,可考虑DAPT超过12个月,最长至30个月;
出血风险较高的非血运重建ACS患者应考虑至少1-3个月的DAPT治疗,随后长期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药治疗。
ACS需要全程管理:从急性期到长期
一项探讨关于年轻ACS患者长期临床结局的研究纳入27例<30岁的ACS患者,分为ATS(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ATS组,临床终点是随访期间无任何重大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显示,ACS患者具有长期的MACE事件风险,前12个月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风险很高。
ACS稳定后依旧存在长期风险,应继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明确将ACS稳定后的状态称为慢性冠脉综合征(CCS)。ACS急性期稳定后依旧存在长期风险,如果危险因素控制不好,可能再次复发ACS,增加心血管风险。因此指南一致推荐:ACS急性期双抗之后,应继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75-mg/d);若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一旦确诊,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75-mg/d)。总结研究显示ACS发病后再发心血管事件几率很高,可能与缺血显著相关;急性血栓形成是ACS重要的发病机制,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协同起效,有效抗栓;ACS需要全程管理,急性期应用双抗治疗应至少12个月,急性期双抗之后,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心血管年会(CSC)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