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每一位患者
一个有温度的治疗和陪伴”
本期嘉宾——钱李果
#编者按
你是否被系解虐到心力交瘁?你是否还在为三理一化头痛不堪?
医学生的求学之路的确艰辛难熬,但钱李果学长用自己的经历向大家展示出,再苦再累也要充满温情关怀。
初心不改
”
“
医路温情
人物简介
钱李果
中共党员。
级首都医科大学康复治疗专业毕业生,后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作业治疗博士。
美国注册作业治疗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国南加州大学作业治疗双学位项目教师、医院康复学科主管治疗师。现任中国康复学会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与编著《帕金森病康复与护理》、《作业治疗临床指南》等书。
科普
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的主体,它使用包括声、光、冷、热、电、力(运动和压力)等物理因子进行治疗,针对人体局部或全身性的功能障碍或病变,采用非侵入性、非药物性的治疗来恢复身体原有的生理功能。
作业治疗: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由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评价、治疗和训练的过程,是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作业治疗师: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循证实践,对人们的躯体、心理、认知、社会适应等功能进行评估和干预,帮助他们参与、改良、适应相应的活动、环境和技能,以实现治疗目标
初见钱李果学长便觉他好像一个邻家大哥哥一般可亲可近,在之后的交流过程中更是如此。
他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业压力,在治疗过程中用心感受每一位患者。
正如学长所说“给每一位患者和他的家庭一个有温度的治疗和陪伴,这是我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
采访记录
Q1
wuli小记者
赵宇洋
在国外学医是怎样一种体验?与国内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
受访人
钱李果
我觉得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文化的适应。
学习内容上,在国内平日里涉猎最多的是专业知识,比如解剖、生理、病理、组胚这些学科。但在美国,医学生不仅能接触到专业知识,学院还会开设丰富的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发展心理学等。
对我冲击较大的是生活上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困难。国内的课程模式比较统一,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底下做笔记,遇到问题总会留到课下单独询问老师。但是在美国,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立马举手提问,打断老师的讲课,而老师也会暂停课程,耐心的去解答。
后来有一次我和一位老师交流起这件事儿。我说在中国我们觉得打断老师讲话是一种特别不尊重的行为,我们习惯于课后自己找老师询问。但是老师解释道: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个同学问的问题,或许也是班级里其他同学的问题,如果他不提问,可能其他同学也会留存同样的疑问,或者是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个知识点可能就错过了。事实上他是在鼓励学生带着criticalthinking的思维去接受知识。他认为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掌握,辩证理解知识的过程。
wuli小记者
赵宇洋
相信萌新们对系解上课听天书的经历记忆犹新,那么在国外上课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受访人
钱李果
每个国家可能有适合本国的一个教育方式,并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
对于我来说,非常大的一个改变是在阅读上。印象中在国内本科学习的时候,课前工作只涉及预习。但是国外的老师会在课前留大量的英文阅读作业,经常是一节课需要阅读90多页,而就在明天,你可能会有两节课。最开始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应。
另外阅读的内容和性质也有很大差别。咱们的阅读一般仅涉及老师下一节课将要讲的内容,目的是提前熟悉课程内容;而国外的阅读是拓展性的,涵盖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补充知识,他希望学生去深化了解,拓展视野。
这样的转变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是也得慢慢地做,从最开始每晚可能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到后来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持续进步。
生活中的学长
Q2
wuli小记者
赵宇洋
有人说在康复治疗行业里,OT(OccupationalTherapy,作业治疗)就业比PT(Physiotherapy,物理治疗)困难,那么学长当时是出于怎样一种考虑最终选择了OT?
受访人
钱李果
我觉得这里存在一个误区。
首先并不能说社会不是特别接受这个专业,而是大部分人对这个专业知之甚少。康复治疗专业很小众,选择的人本来就很少,基本上是不区分PT和OT的。PT的治疗效果的确立竿见影,这也可能是很多的人选择PT,医院更愿意要PT的学生的一个原因。
但是我当时选择OT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当时明确了自己出国深造的目标,而咱们学校的OT专业是国际认证的。另一方面,是源于我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去参观的亲身经历。
在PT科的时候,因为它在一层,采光条件比较差,室内阴暗并且康复器具陈列杂乱无章。当时为我们展示工作的PT治疗师显得非常被动,他在帮患者扩大关节活动度,其间没有过多交流。然后,我们又到了楼上二楼去参观OT科,参观的是儿童治疗方向。当时阳光正好从窗户里照进来,映在一些正在愉快玩耍的小孩子身上。这样的情境特别温暖,我觉得这个正是我们常规认识中医学行业里缺少的那种温度。
当时那种情境,让我感受到了原来在医学大类里有这样一个方向,能够给你的患者和他的家庭一个温暖的温度,这也是我当时选择这个专业的一个理由。
工作中的学长
Q3
wuli小记者
赵宇洋
在康复科室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受访人
钱李果
我可以分享一个我在美国时候的实习经历。
让我特别欣慰的是一个小孩子,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是一位单亲妈妈抚养他,那个小孩子是个墨西哥裔移民,英语不是特别好,再加上当时我刚任职,英语表达也不是太好,所以之后我们两人的交流基本就是靠比划。但是就在比划交流的过程中,我和这个孩子建立了一个非常融洽的亦患亦友的关系。
给他治疗就像在跟他一起做游戏。当然,虽然看起来像在做游戏,但是我清楚自己是在用临床思辨的能力,为他提高几个方面的功能。这样的一种关系让我觉得特别舒服。
与其说我和患者是一种相互戒备,相互提防的状态,那时候我和他更多像是一对mate。我愿意为他付出我全部所学,他也给我足够的尊重,这个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点。
wuli小记者
赵宇洋
以前总听说艺术是建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心灵沟通的桥梁,但现在发现,原来医疗也可以!
受访人
钱李果
对,只要你用心的去跟他沟通,文化可能会有冲突,语言会有不一样,但是人之间心对心的交流其实是没有界限的。
采访过程中的学长
Q4
wuli小记者
赵宇洋
中国现阶段康复专业发展的情况如何?
受访人
钱李果
就康复这个专业,从我当时上学的时候一直到现在,大家都说它是一个朝阳行业。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潜力特别大,但其实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它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
比如说职称评定系统里,就业定位和入门标准并没有特别明确。
但是我觉得,随着社会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