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医学概念
医学核心
医学条件
医学类别
医学创始
国内机构

我对中医药的认知

我对中医药观念的转变

年前,我是中医粉丝,从小喜欢种花养草,也喜欢了解植物的药性药效,看过不少中医药书,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深信李时珍、扁鹊、华佗的故事,有个朴素的观念: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家里种了不少可以入药的花草,比如白毛夏枯草,味极苦,性寒,可冶蛇虫叮咬、还治狗咬伤,家里俗称狗药。

高中时期,去学校图书馆借阅过《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书里写了很多植物的药性。还在图书馆里借过中国七、八十年代科学界关于经络、气功的研究。大学期间还看过《周易》、《世界十大未解之谜》,网上了解过很多外星人-UFO事件,喜欢各类玄之又玄的事物。也深信家人说过的不少村里闹鬼的故事。

年,偶然听了一档科普节目《卓老板聊科技》,节目中有一系列关于中医VS西医的科普,了解到现代医学循证观念,后来找了很多关于中医、西医辩论的话题,还特意听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很长时间的了解,我建立了以下观点与认知:

1、医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讲究证据,科学观点需要有可证伪性。

2、科学没有真理,只有更接近真相的理论。新的理论更能解释现象,那就能随时打破旧的理论。科学不断推陈出新,科学不怕犯错。

3、只有宗教才需要“圣经”,只有宗教才害怕改变。

4、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医只能算一种文化,不能算做科学,中医一直信奉《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绝对正确,不容反驳。

5、李时珍很伟大,但不代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就是正确的。

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李时珍采用分类方法,收集各类书籍中的药方,在当时是很先进,很伟大的。但现在来看,书中这些药性、药效、偏方,并没有经过实证,只是对各类书籍中出现过的信息进行罗列、分类,来源甚至包括《山海经》。本草纲目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但没有医学价值。

6、对于中医药,需要“废医验药”。

中医理论建立在古人对世界的朴素的错误认知上,通过错误逻辑,推导出整个中医理论大厦,大厦的基石错误,大厦自然也是错误的。对于中药,可以用现代循证医学方法进行毒性、药效的验证,有用的留下,无用或有害的剔除。

7、我不相信“副作用和禁忌不明“”的中药,包括中成药。

目前也没看见过明确了副作用和禁忌的中药,所以也就没再吃过中药。家里小孩患病,也会尽量去讲究循证医学的机构。如果到传统医药,医生开了中药,要么不取,要么不吃。当然,西药也不乱吃,特别抗生素不乱吃。小孩感冒、发烧、咳嗽,会密切观察症状,轻症扛着,不自行决策吃药,重症就医,明确病因后再决定。比如小儿急疹、手足口、普通感冒等自限性疾病,基本都被确诊,什么药都没吃,几天后自愈。

8、在不相信中医的同时,不再轻信阴谋论,不再相信气功,同时成为彻底的“无神论”者,晚上再没被鬼魅的恶梦吓醒。

个体建立不相信中医药观念

所面临的困难与阻力

1、中医药从业者众,有很大的群众基础。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产业是很多地方支柱产业,中医药行业已列入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

2、中医药几千年传承,已深入人心,很多中医药的观念都成为“常识”,很少有人质疑“常识”。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上火”。上火后,要吃“大凉”的药。容易上火的人,平时要少吃上火的食物。再比如,动了手术后,要少吃发物。“上火”、“发物”这都是常识。并不科学的常识。

3、人们愿意接受他能理解的“简单”知识,而不是正确的知识。

比如“上火”,你随便问一个人,上火是什么,每个人都会告诉你,脸上长痘、口角起泡、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眼睛干涩、容易口干、便秘,都是上火。对待上火的方法也很简单,少吃上火的东西,比如辣椒、荔枝。但你再追问下去,那到底什么是上火?什么是上火的东西?就没人能告诉你了。其实这些“常识",本来就来自古人对现象的简单、朴素的归类,这个归类,方便简单,符合简单的认知,世界分阴阳(昼夜)两面,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要素组成。

人们在面对简单的错误知识和复杂的科学知识时,更容易接受错误知识。相信某个科学知识,可能需要很多其它基础知识,很复杂,很难懂,不懂会让人感觉很没面子,如果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假的,而去接受简单易懂的知识。

对于“上火”,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可能是因为吃的东西不卫生,导致口腔、舌头感染受伤,比如吃瓜子,舌头起泡,嘴角起泡,不是瓜子仁上火,是瓜子壳脏,你吃瓜子仁吃就没事了。比如吃荔枝长痘,是糖份吃得过多,等等

4、对于疾病,人们需要掌控感。

有病了,去医院,总希望医生能开些药。如果医生说,你这只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不需要吃药,回去好好睡一觉,过两天自然会好的。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医生不行,敷衍。一定要开些药吃了才安心。比如咳嗽、流鼻涕,这不能笼统的说就是感冒了,可能只是环境改变,导致人有应激反应。但你去了中医那里,会分析你是风寒感冒、还是热感冒,总能给你找些病因,然后开些中药煎服,如是你觉得了解了己的症状,有了药,心里就安心了。却不知,这药中很多都有肝毒性和肾毒性。

5、不信中医,你这是反对传统文化,反对老祖宗,反对父母,不孝。

百善孝为先。受中国文化浸润,人们会不自觉的觉得老师教的,父母讲的,都是对的。就算有人开始怀疑中医药,潜意识下也不敢全盘否定,否则会内疚,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祖宗,不孝。

6、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对于不确定的事物,很多人会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策略。生怕自己不相信,就会错过什么。对于中药药效,也是这样。当人们不清楚某病症的病因,可用的药物时,有人告诉他得病是什么原因,可以吃哪些药,或者拜哪个神仙,人们容易选择相信。这策略,这策略也滋养了阴谋论与谣言。

反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我为什么不选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什么不去吃传承了几千年的中药,为什么成为无神论者?

知识包括如下几种:

一是符合逻辑推理的知识,比如数学;

二是经过检验的科学知识,大概率是正确的,或者说,能解释预测现象;

三是人们想象的知识,包括并不符合逻辑的推论,比如中医、周易、科幻、阴谋论等。

第一、第二类知识,就不用讨论了,我会选择相信,并随时接受修订。第三类知识,很多人都喜欢科幻,我也很喜欢。对于科幻,都能轻易区分现实与想象。但对于那些未经检验的知识、未经验证的药物,为什么不选择相信呢,很多人会说,你又没有其它解释方法,你又没有其它药物可吃,这是你可选方案之一啊,你为何不试一试呢?试不起。

打个比喻,我得了一种病,每天眼睛会失明1小时。在这种病还找到有效药时,有人给我推荐药方A,说某某那天晚上眼睛什么都看不见,吃了A,早上就能看见了。我不能完全肯定A就一定无效,但这A在没有经过检验之前,对于我的病,A跟亿万种其它物质无异。A能治好我的可能性万亿份之一都没有,反倒是A对我身体有害的可能性超过50%,甚至更高,这个预期收益为负,不值得去冒这个险。

再比如,有人发布了长沙某天要地震的阴谋论B,我不能完全确定B一定不会发生,但这B只是亿万个可能之一,只是正好B有人讲出来,并找一堆似有似无的理由,这跟那些没有说出来的亿万种可能并无本质区别。如果面对这个B,我需要逃离现在的居住地,成本过高,并且我也不知道我逃去的城市是不是就一定不会地震,预期收益也为负,不值得。

综上,对于中医药,也是一样,我不否认某种药对某病可能有效。但在没有得到有效验证前,我也不能保证这个药无毒副作用,我绝不拿自己做实验,这个实验的预期收益为负,我选择不用收益更好。为了简化认知,我会把所有尚未验证的假想简单的处理为——不相信。对那种极小概率、甚至是无穷小概率的事件,我简单的处理为——不存在。比如外星人、鬼神和上帝,我都不相信。

胡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yxlb/8173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