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刊登于6月26日中国医学论坛报B2版。
中医院孙燕
看到各位医生在今年4月24日《中国医学论坛报》B4~B6版,针对“循证医学与临床经验的对话”讨论很高兴,这反映了临床医学的两个重要方面:①我国临床医学不断进步,多数参加讨论的同行对规范有了较全面的认识;②临床医学的灵魂,西方说是“个别对待”,我们说是“辨证论治”,即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而不拘泥于规范。我清楚地体会到大家对患者的爱心和精诚,尽到了医生应有的责任。以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虽然我从实习医生进入临床实践已经整整60年,但仍然觉得自己还是每天都需要学习,尽管我追求完美,但很难达到。
传承和创新
临床医学是一门十分有味道的专业,将人类与疾病做斗争有记载以来几千年的经验积累,传承下来为今天的患者服务;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将科学发展融入临床实践,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然而人是需要人文关怀的,要成为一位合格的医生,需要有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的基础,懂得怎样调动患者积极性,提高抗病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
成为具有这样综合素质的“大医”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我自己十分喜欢孙思邈关于大医精诚的论述:首先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其次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
正是如此,为了解决患者的痛苦,我们不满足医学的现状,尤其是临床肿瘤学的现状,要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呼吁“创新、创新、再创新”,而传承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吸取没有传承就创新的历史教训。
在临床上,怎样将创新成果纳入规范需要一个重要的阶段,这就是循证医学研究。所以,我认为21世纪公认的临床医学,其特点是循证医学、规范化和个体化密不可分,是连续的过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的名言几乎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行为准则,我们把临床医学的规定和经验根据成熟度分为经验、共识、指南、规范、常规。
常规的定义与应用多年经验说明,常规不可违背,否则“不能成方圆”,会犯错误。在这方面我体会很多。年,我在协和高干病房做住院医生,协和的“绿皮书”(常规手册)规定有所有患者都要做梅毒血清检查,但当时为“老革命”们做这种检查觉得似乎有些多余。可是,我发现我的一名患者检查呈阳性,我请来主任仔细检查会诊,患者跟腱反射低下,并经腰椎穿刺得到证实。当然,后来我们获知,这位患者并无冶游史,患病是由于其家庭及历史原因。
此外,目前做腔镜检查要求患者做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肝炎的检测,目的是避免交叉感染;输血方面由于以前不做相关检查,危害更大。
现在仍有很多医生忽视临床检查,例如,在应用抗生素前不做常规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检查,易酿成大祸,把这些认为是过度检查是不正确的。常规经千锤百炼证明是正确的,没有明确理由(例如急诊)是不能被随便取消的。
规范的定义与使用临床诊疗规范虽然没常规成熟,但多数可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的依据或选择。规范的定义是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最新、最好的诊疗选择,我国正在制定各种常见肿瘤的诊疗规范。年,我们引进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规范,并经两国专家讨论制定了中国版,目前已经完成了12种常见肿瘤的规范。但NCCN指南每年更新两次,我们因条件所限每年更新一次,及时修订。
NCCN规范在美国已经和医疗保险挂钩,我们由于迄今没有《专科医师法》,也未和医疗保险挂钩,所以规范只能靠同道们自觉学习,靠对患者的责任心执行。
规范要有活力,必须与时俱进定期更新,否则束之高阁就成为历史;还必须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掌握。如何推广和普及,落实到患者是现实问题,医院真正按规范处理的病例不足40%。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很多边远地区肿瘤诊疗仍不规范,多数患者未能得到合适治疗,这种无法令人满意的状况不容忽视。可见,不断普及推广新理念、新知识,是一项永恒的任务。
指南及共识指南与规范比较相似,原意“指向南方”,引申为“指导”等含义,为人们提供指导性资料,通常其权威性较规范低,只作为参考。
共识是最近出现的名词,在医学领域内指一些调研结果,或某一组专家讨论的共同认识,参考价值也比规范要低,无约束力,但无疑这些参考价值都比专家个人见解要高。
循证医学与“规范化”、“个体化”
循证医学近年来学术界公认21世纪的医学,将要摆脱数千年来主要根据经验积累的模式,转变为根据临床试验的数据决定,所以循证医学就成了重点课题,决定用哪种治疗方式更好需要数据说话。四大医学传统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和《英国医学杂志》(BMJ)]都十分重视循证医学,没有高标准的循证医学证据都可能立即退稿,因此,临床试验、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就成了目前的主流。
循证医学将资料的可信度分为5个层次,从中可看出对常见疾病只有高级别的资料(例如Ⅰ级)才能进入规范,有些罕见病Ⅱ级资料也可以进入规范但必须标明,所以规范应当代表目前最新最好的诊疗选择(如上表)。
个体化治疗个体化也是循证医学的结果。例如,很多分子靶向药物的疗效与患者的分子事件(包括受体、驱动基因等)相关。临床研究确定了只有具有这些分子基础的患者才会有较好疗效,这样就可以进入规范实现诊疗的个体化。这和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一样,只不过中医辨的是寒热虚实,而我们辨的是受体、基因突变和重要细胞信号通路。
众所周知,目前乳腺癌的治疗如果不辨雌/孕激素受体(ER/PR)是否阳性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有无过度表达,就成了不合格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需要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KRAS有无突变、有无EML4-ALK融合基因等,才能争取选择靶向药物治疗。所以,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成了创新的必经之路。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惟书、不惟上、只唯实
我信奉我国的古训和陈云同志的名言。医学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做医生无论书本知识多少,都必须认真在临床实践、磨练,这也是我常说的临床医生不可能不到二十岁就成为像比尔·盖茨那样的成功者。
循证医学资料也不是绝对可靠的,BMJ就回顾分析过他们刊登的53篇循证医学论文中,有7项后来证明是不完全正确的。
张孝骞老师到了90多岁仍然参加大查房,这样的大师对待患者一样要“如履薄冰”,谦虚谨慎。我已经是“80后”,还要每天读书看资料,向前辈、同事、学生,甚至患者学习,更重要的是向实践结果学习,才能完成每天的工作。
医学之美在于她是一门仁术,需要对患者有爱心,也在于是一门来不得半点虚假,严酷的科学,尽一生之力都学不完的科学。所以,很多同行认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拘泥于规范。希望大家能认真阅读和应用规范,但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参考年龄、各种脏器的功能和免疫状况,灵活应用。将患者治好,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才是我们的目的。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阅览前期有关“循证医学与临床经验的对话”内容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中国医学论坛报》将依法追责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