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医学概念
医学核心
医学条件
医学类别
医学创始
国内机构

对话黄逸生教授王馨教授余宗阳教授精准

自靶向治疗兴起之初,对检测的探讨便日益热烈。尤其是耐药机制的发现,让检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次,医悦汇邀请广东医院黄逸生教授、医院王馨教授、医院余宗阳教授进行专访,探讨基因检测应用与发展。

访谈嘉宾:

广东医院黄逸生教授

Q

您认为二代测序技术在NSCLC诊治中地位如何?对于一代耐药的NSCLC患者,会首先考虑再次活检还是血检?为什么?

黄逸生教授:二代测序技术是一个大规模的平行测序技术。它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数个到数百个基因不等的大通量检测,目前主要应用于肿瘤分子分型、预后监测及疗效判断等方面。

伴随诊断,主要是通过NGS检测多个基因的突变情况,得到基因层面的诊断,这对临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就晚期肺癌而言,如果患者有EGFR、ALK、ROS1突变的话,我们就能为患者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目前针对有一个驱动基因突变阳性的病人,生存期有42个月到48个月,没有明确驱动基因突变的病人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只有20个月左右。所以找到驱动基因突变情况,对于我们治疗影响非常大,这也是精准治疗的魅力所在。

对服用一代TKI后病情进展的病人来说,一定要进行二次活检,这对后续治疗影响重大。一代TKI耐药之后的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最常见的TM的突变。其次就是c-MET扩增,PI3K突变,还有一些病人转变成小细胞肺癌。针对TM突变的患者,目前最标准的治疗是使用第三代TKI,有效率可以达到60%-70%。针对c-MET扩增,目前也有相应的抑制剂,如克唑替尼等,患者也能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次活检的标本首选是新鲜的组织,其次才是包埋的标本,再次是会选择胸腹水,最后是血液。如果标本量不足,我们可以采用富集的方法,目前国内一些基因检测公司像瑞普基因等,有一些自己公司特有的技术,可以使目标基因检出率更加高。血液标本的检测只能作为参考,组织检测仍旧是“金标准”。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血液检测技术也将具有更大的市场。

访谈嘉宾:医院王馨教授

Q

您如何看待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间的关系?靶向治疗进入医保后,如何更好的开展EGFR基因检测,以便于为临床治疗服务?

王馨教授:晚期肺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免疫治疗作为后起之秀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

在肺癌一线、二线治疗中,今年ASCO会议中有一些相关研究报告,针对PD-L1表达大于1的患者,免疫治疗用于一线效果显著,在二线联合化疗也有重要的结果展示。对于病人实际临床中的用药选择,目前还有较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患者局部治疗该如何进行等,这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来加以佐证。

基因检测的质控,现在出现了巨大的挑战。现有数百家检测公司,没有统一的规划与标准。国家相关部门还没有下达相关文件进行约束,临床上一般比较倾向与体量较大的公司进行合作。基因检测在精准医学时代已经成为了肿瘤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未来希望检测准则加快出炉,让医生、患者能够放心进行检测。

访谈嘉宾:医院余宗阳教授

Q

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一线治疗,在一代TKI药物进入医保,凯美纳保留赠药的情况下,如何选择?靶向治疗进入医保后,如何更好的开展EGFR基因检测?

余宗阳教授:随着EGFR-TKI的问世,改善了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EGFR敏感性的突变人群的治疗。如何让更多患者也获得好的治疗效果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EGFR-TKI问世后,逐步进入了医保,再加上政策的推动,TKI药物价格整体下降,且埃克替尼仍保留了慈善赠药,患者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小。

无论现在有多少个靶向药物问世,基于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特别是EGFR-TKI的临床使用,它的适应人群非常明确,就是针对EGFR敏感性的突变的NSCLC患者。精准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前提,精准的筛选优势人群能够更好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手段。因此,靶向药物的应用一定是离不开基因检测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anl.com/yxlb/85356.html